搜索
取消

热门搜索

专题
首页  >  资讯  >  生命科学

动物的白鼻综合征:“传女不传男”

来源:人民网
  原标题:白鼻综合征:“传女不传男”

  白鼻综合征在东北美洲的蝙蝠群体内肆虐,大量的蝙蝠因此死亡,研究者认为这种病毒可能主要是通过雌性蝙蝠传播的。研究者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对白鼻综合征进行研究,调查了小棕蝠(如图所示)的基因,这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品种,受病毒侵害极深。2009年1月,病毒首先在宾夕法尼亚州东部暴发,两年后才蔓延到这个州的西部地区。此外,病毒已经从阿巴拉契亚山脉东北部蔓延了数百公里远,而接近山脉的宾夕法尼亚西部的一些地区至今仍没有病情出现。

  根据发表在5月至6月刊的《遗传杂志》上的研究称,科学家研究了山脉东部地区已经于2009年暴发疫情的蝙蝠群体,和山脉西部地区直到2012年都没有暴发疫情的蝙蝠群体。科学家将两个地区蝙蝠的线粒体基因和核基因进行了对比,前者只通过母体遗传,而后者则是父母共同遗传。通过这种对比,科学家能够弄清雄性蝙蝠和雌性蝙蝠在宾夕法尼亚州的活动范围。研究结果显示,核基因DNA并没有出现显著不同,这说明雄性蝙蝠在整个州的范围内是自由活动并寻找配偶的,而“东方”和“西方”的线粒体基因则出现了显著的不同。科学家还惊讶地发现雌性蝙蝠活动的频繁程度恰好与白鼻综合征疫情暴发的程度呈正相关关系。

  研究证明:雌性小棕蝠更“恋家”,总是在出生地附近活动。但是一旦它们“离家出走”,将会沿着地理地标活动,例如阿巴拉契亚山岭及山谷。随着雌性的活动,母系遗传特征从东部山脉延伸到西弗吉尼亚州,但是在宾夕法尼亚州西部的阿巴拉契高原附近,母族遗传特征开始减弱。该研究结果并不是认定雌性蝙蝠是白鼻综合征的主要携带者,而仅仅是暗示它们的活动对疫情暴发的时间和方式有所影响,因为疫情暴发的范围与母系遗传特征的分布相符。研究者说,如果当这种疾病传播到中西部地区时也遇到这种“性别差异”,那么自然保护官员可能应该专注于针对雌性蝙蝠的治疗策略。(段歆涔 译自www.science.com,5月13日 中国科学报)

  编辑:李京阳(实习生)、赵竹青

  新闻来源:http://scitech.people.com.cn/n/2014/0514/c1007-25015171.html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责任编辑:cdstm_chenc]
 收藏:0
分享到:
文章排行榜
? 2011-2017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