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首页  >  专题  >  馆窥天下

【馆窥天下】第11期 加拿大国家美术馆:“人类纪”的AR穿越之旅

来源:中国数字科技馆

  漫步在渥太华市中心,一眼就能看到加拿大国家美术馆,因为它实在是太醒目了,三层楼高的整体建筑呈L形布局,主楼是由大量钢梁和玻璃搭建出的极富美感的透明水晶体构造,且从不同角度看会呈现出不同的几何图形,因此不提它的馆藏,光是这座建筑本身就堪称一件精妙的艺术品。美术馆外还立有一只由著名艺术家路易斯·布尔乔亚设计制作的青铜大蜘蛛,其腹部的网篮里放有20个白色大理石蛋,而它警觉的防卫姿势则向观众传达了母亲的天性——为了保护孩子,母亲都会变得坚韧又强悍。这座向母亲致敬的巨型雕塑也已然成为美术馆的地标(图1)。

加拿大;国家美术馆;人类纪

图1.加拿大国家美术馆外观及青铜蜘蛛雕塑

  观众还未进门就被这浓郁的艺术气息所包围,进入场馆后则会发现这座国立美术馆绝非浪得虚名,其藏品和展览简直样样精彩,并且对各个流派和各种创作手法都秉持开放态度,不同观众在这里都能找到最能引起自己共鸣的那一款。而最打动笔者的就是这个于2018年10月19号到2019年2月18号开放的临时展览——“人类纪”(图2)。本展览由美术馆下设的加拿大摄影研究所和安大略省美术馆联合举办,是一个综合运用视频、摄影和新科技探索人类对地球的影响的现代艺术展览。

加拿大;国家美术馆;人类纪

图2.“人类纪”展览展厅

  作为一个当代艺术展,“人类纪”通过展示著名摄影师爱德华·伯廷斯基、詹妮弗·贝希瓦尔和尼古拉斯·德·本希尔的新作品,向观众呈现了人类活动对地球的永久影响。该项目通过“摄影测量法”与“容积捕获”技术拍摄真实比例3D物体与场景图像,再借由增强现实(AR)技术,将观者带入身临其境的动态现场,探索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这些先进技术的运用使三位加拿大艺术家为观众创造出令人震撼的视觉体验,引导公众在参观过程中反思地球资源的过度开发与环境伦理问题。

  这么好的展览如何体验呢?别急,策展团队为它定制开发出一款名为“AVARA”的手机应用。观众只需在自己手机的APP商店就可下载该应用的安卓或苹果版本。下载后,打开AVARA,通过摄像头扫描展览照片,观众能够看到这些展品中的AR场景了(图3)。

加拿大;国家美术馆;人类纪

3.“人类纪”展览工作人员正在讲解如何使用“AVARA

  通过创新的AR体验,观众可在瞬间被“运送”到非洲肯尼亚,体验2016年4月发生的历史性的总统象牙堆焚烧事件;可以站在加拿大第二大道格拉斯冷杉脚下,这棵大约69米高,有近1000年的树龄的冷杉,因为好心的伐木工人所写的“锯下留树”标牌才得以幸存;可以看到2018年3月19日,地球上最后一只雄性北方白犀牛的死亡,标志着这一亚种的功能性灭绝。每一次AR体验都让观众尽可能近距离地体验人类活动所带来的地球环境危机,使他们能够“见证”这些真正非凡的地方和时刻,对比单纯的图片展览,这种体验式叙述方式能够更多、更强地唤起公众情感反应。

  更为贴心的是,为了方便老年人和无法顺畅使用手机下载的人,加拿大国家美术馆特意在公共区域配备了已预装了“AVARA”应用的平板电脑,观众可免费随意取用。这种人性化服务,无疑为观众带来了更舒适的参观体验。 

  “人类纪”展览创新了艺术品展陈和互动方式,使用AR技术将静态实物和动态视频有机结合,这不光是艺术展馆策展新思路,也对我们科普场馆静态科技文物展陈提供了借鉴。

(作者:郝倩倩 作者系中国科技馆科普影视中心副主任)

(栏目主持人:齐欣,编辑:刘巍)

加拿大;国家美术馆;人类纪

(本文转载自:《科普时报》2019年5月3日(第8版)“馆窥天下”栏目)

本文来自:中国数字科技馆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责任编辑:邱馨婵]
分享到:
文章排行榜
©2011-2022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775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t20200611_1029011_taonew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