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地质博物馆(又名塔什干地质博物馆)坐落于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整体建筑为一栋宏伟的苏式建筑(图1)。该馆建于1926年,隶属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地质与矿产资源部,由一个小型专业博物馆逐渐发展而来。
图1.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地质博物馆
科学严谨和覆盖广泛是该馆藏品给人的第一印象。它的藏品除本国地质标本外,还几乎涵盖了整个中亚地区,而且每件标本都出自国家地质与矿产资源委员会的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之手,背后都能阐释一段科学故事。每件标本的标签信息完整,不仅包含藏品的名称、博物馆收藏序列号、标本产地,还包含了每件标本的采集人,它们向观众展示着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的富饶和独特的美丽。
该国矿产资源丰富,包含有色金属、贵金属和稀有金属,如孔雀石、自然硫、青金石、黄铁矿,还有大量能源矿产如煤、石油和天然气等。陈列于博物馆一楼门厅正中央的就是一块非常少见的、含有自然金矿脉的浅绿色碳酸盐蚀变岩样(图2)。它产于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西北部,最早发现于俄罗斯乌拉尔,由蛇纹石和其他超基性岩的热液作用形成。因其明亮的绿色而成为该国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观赏石,自20世纪下半叶后,就被广泛用作工艺品和装饰制作中。
图2.一楼门厅陈列的非常少见的浅绿色碳酸盐蚀变岩样(正中)
除矿产资源外,该馆还展示了在该国境内发现的独特生物化石。比如它的镇馆之宝——位于古脊椎动物大厅完整的食草鸭嘴龙化石骨架(图3)。这种恐龙在北美洲进化,最终扩散至南美洲、亚洲和欧洲,此标本于1961年在塔什干以北45公里的Keles镇附近被发现,是鸭嘴龙迁徙至中亚的证据。
图3.脊椎动物大厅中央陈列的食草鸭嘴龙化石骨架
单个矿石或古生物标本往往不能使观众对标本存在的环境形成较为全面的认识。因此该馆在Kitab保护区展厅不仅展示了此地发现的、距今3.7~4.7亿年前的古特提斯海古生物化石及矿石标本,还展示了保护区内现生生物标本,包含30多种郁金香、超过200多种极具观赏性的植物和40余种毒蛇及昆虫。这种严谨而不失生动的展示方式,可让观众进一步了解标本与四周生物的关系。
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地质博物馆不光承担了收藏、展示的社会会职能,还承担了非常重要的教育职能。首先作为矿产资源委员会的培训中心,它需提供继续教育服务;其次,也是更重要的,它需面向青少年进行地质学教育,以助力解决国家地质从业人员短缺问题。
因此该馆针对学龄儿童和中、高级地质及相关专业的学生分别开展了校外和基础课程学习,并定期举办关于岩石学、矿物学、古生物学的讲座,组织对地质学感兴趣的儿童和学生参加“青年地质学家”俱乐部、地质考察等教育活动。其各种培训及教育计划,已经覆盖了全国2万多名学生。
自2008年以来,依据《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教育法》、《乌兹别克斯坦青年才俊物质奖励法》以及教育部与矿产资源委员会颁布的联合决议,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地质博物馆每年都会面向全国学生举办校、市、国3级的“Yosh Geology”奥林匹克竞赛,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地质学的热爱和兴趣。
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地质博物馆严谨生动的展示,对公众的地质学知识传播以及对青少年的地质学兴趣培养,使其不但在国内也在中亚地区获得了颇多关注。
(刘正华 作者系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自然史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地质博物馆馆长、教授Ahmedshaev Akhmadjon Shayakubovich对此文有贡献)
(本文配图均由该馆提供)
本文来自:中国数字科技馆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责任编辑:刘兴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