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首页  >  专题  >  环球科学  >  环球科学<国外译文>

必须的探索

来源:

登上月球的宇航员认为,我们不能放对宇宙的探索。

【作者介绍】巴兹•奥尔德林在“双子星12号”任务中作环绕地球飞行,在阿波罗11号任务中任登月舱驾驶员。

火星的计算机辅助合成图片,由NASA的火星全球探勘者号拍摄
1969年7月20日,阿波罗11号登上月球。在我们首次跨出这“个人的一小步”之后,有一种预期是人类启动了其终极的旅程——向宇宙的扩张。不幸的是,这次非凡的事件已经过去了43年,而我们除了在近地轨道上扩展了人类活动外,在通往这个更大目标的道路上几无进展。有人可能会质疑我们要展开这样一个旅程的根据。
当尼尔和我第一次站在月球表面回头看地球时,我们看到一颗明亮的蓝色大理石悬挂在黑暗的太空中。这种经历带给我们的震撼是不可预料的。我们立刻意识到,我们生活着的这个微小星球实际上是多么的珍贵,每个曾活着的人、所有我们发现的知识以及了解和爱过的所有事物都存在于这个出奇美丽又极小的星球上,一个我们称之为家的地方。
然而,我们同样也感受到了一种联系。地球存在于太空之中。而形成我们这颗星球的所有一切都来自太空:来自遥远星球的元素和其他元素结合在一起,终于抵达这个特殊的大熔炉,这里孕育了生命,我们的生命。既然如此,我们是否应该去太空的问题看来没有了意义。因为我们已经在太空中了。它包围着我们,提供了最终供养我们和让我们生存下去的能量,同时也用它的神秘诱惑着我们,点燃我们对知识的渴望——明白我们从何而来、宇宙中生命的独一无二和丰富无穷。
当然有许多实际的原因促使我们探索太空,包括我们的经济能力、健康和安宁,以及资源有限的地球持续供养我们的能力。
不要错过
对于我这一代人,NASA的“水星”(Mercury)、“双子星”(Gemini)计划以及阿波罗号任务鼓舞了不计其数的年轻学生研读科学和工程学专业,由此创建了前所未有的技术人才队伍。许多学生最后对阿波罗号和其他太空相关项目做出了贡献,而另一些人从事其他领域的工作。他们整体所带来的技术突破引领我们在太空中取得成功。同时他们带来的一些技能也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即时全球通信、天气预报、灾害预测、让我们得以观察专制统治和监控条约遵守情况(有助确保和平)的系统,以及我们手中和魔术无甚区别的电子设备,更不用提那些延长了我们的生命、为我们的福祉做出贡献的医疗分析设备。工程、技术和科学领域里的杰出成就创造了仍在支撑我们的生命的经济基础。
我们需要在近期面对的最重要问题之一是可持续性。全球人口已达70多亿,还在快速增长,消耗着地球有限的资源。与此同时我们制造着环境的困境,它将影响未来我们在地球上的生存能力。我们现在有一个清楚的选择:是争夺地球上日益减少的资源(一个封闭的系统),还是联合起来利用太空中明显无限的资源和机会(一个开放、扩展的系统)。在我看来,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虑及周期性全球事件对地球上生命的威胁,以及我们无法预测的许多新威胁的不可避免性,我们可以采取显而易见的一步来提高我们的存活能力,就像我们的祖先在很多年前所做的那样。那就是探索新的世界,居住下来,建立起不同的人类家园,诞生新的人口。这些人口无疑将以形形色色的方式演化,就像人在不同的大陆上所做的那样,在那里找到立足点和新的开始。
可能使用的方式
我已经花了十几年的时间探索“奥尔德林火星骑车人”(Aldrin Mars Cycler)。这是一个创新概念,将利用地球和火星的天然相对轨道,来提供一个在地球和火星之间运送人和货物的可重复的、周期性的、永久的方式。这台沿着轨道永恒运行的“骑车人”飞行器将只需要很少的能量来维持其轨迹。它将提供一个不断重复的约为两年零52天(地球时间)的“轨道周期”:从地球到火星要花费约6个月时间,然后飞行器将继续运转,离开火星,近20个月后回到地球。
如果宇航员要飞回地球或执行近火星定点飞行任务,他们将继续搭乘“骑车人”返回,在20个月后进入地球的换乘轨道,这样就完成了一次两年零52天的轨道周期。而对于登陆火星的项目,飞行人员将在“骑车人”靠近火星时“下车”,然后使用登陆工具或火星登陆车降落到火星表面。而从火星表面出发的运载工具可以和第二台“骑车人”会合,经过6个月的航程返回地球。
本文来自: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分享到:
©2011-2025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775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t20121128_464691_taonew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