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对故去亲人的哀悼通常公开举行。而进入20世纪,死亡以及对死者的悼念在很大程度上却被认为是私人的事情,转而在殡仪馆和家中闭门举行。
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UW)的两位社会学家表示,社交媒体正在重新定义人们哀悼的方式,尤其是推特,通过掺杂个人表达的快速媒体传播,让更多人开始谈论死亡和哀悼的话题。
在一篇即将发表在第111届美国社会学协会(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 ASA)年会的论文里,UW的两名博士生Nina Cesare 和 Jennifer Branstad,对已故Twitter用户的时间线进行了分析。他们发现,人们在Twitter上哀悼逝者的方式,既有公共纪念,也有私人缅怀,这一点和其他社交媒体网站不同。
比如在Facebook上,与死亡话题有关的帖子,往往是认识已故者的朋友发的,往往更加私人。但在Twitter上,Cesare 和 Branstad 说,有些用户虽然不认识死者,却也会对其发表个人看法或者一般性评论,有时甚至会将他的死和一般性的社会议题联系在一起——比如精神疾病、自杀。
“Twitter将现实生活中的陌生人联系在一起,谈论共同关注的问题,开放地讨论死亡的话题。这的确是一种十分特别的方式,”Cesare说。
在mydeathspace.com网站上,从已故者的讣告可以链接到他们的社交媒体账号,研究者便通过这种方式来寻找已故的Twitter用户。他们整理了接近21000条讣告,最终找到39个和死者关联的Twitter帐号(绝大部分用户链接了Facebook或MySpace帐号)。这39个人的主要死因包括:自杀、车祸、枪击。
Nina Cesare 和 Jennifer Branstad仔细查看了这39位死者的Twitter时间线,研究其他Twitter用户怎么评价他们。最终得到的结论是,在Twitter上,人们“针对死者开始讨论、争辩,甚至神化、抨击死者”。研究者们发现:
一些用户通过分享曾经的生活片断,来缅怀故人(“我怀念在球场上为你加油鼓劲的时候”)
一些人回复了亲密的留言(“我爱你,现在我好想你”),另一些人对死亡本身发表评论(“看见这女孩被杀死的消息,真的很难过”)
还有一些人感叹死生的无常(“你看,也许上一秒你还在这里,下一秒就离开人世了”)
另外一些人对死者发表了主观评论(“一个负责任的持枪人必须得了解一些基本常识,这位老兄对此分毫不知”)
这些评论的内容多种多样。研究者发现,比起Facebook这一世界上最大的社交媒体网站,死亡的话题在Twitter上可以引发更广泛的讨论。Facebook用户通常在现实中也认识自己的好友,主要发一些自己的照片,个人资料可以选择仅对部分人可见。与此相反,Twitter用户的推文可以让所有人看见,自我介绍往往简短,而且大部分Twitter帐号都是公开的。推文长度不能超过140字的限制,让Titter用户更愿意发表简单的思考,而不是诚挚的感情。
Twitter的这些特点让社交媒体的氛围不再私密,研究者表示。所以即便人们不认识死者,也敢涉身其中,发表三两评论。
“Facebook的缅怀帖,更像是坐在已故者家中,与他的家人交谈,在亲友间分享自己的悲伤。”Branstad说。
“现在的情况是,关系并不亲近的人,也可以在Twitter上谈论死者。这样的讨论空间,以前至少没有公开存在过。”
研究者写道,有关死亡的习俗已经存在了几个世纪。但20世纪以来,世俗化进程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使公开场合讨论死亡的话题不再合宜。人们转而回到由家人朋友组成的亲密圈子里,向他们分享悲伤。
社交媒体改变了这种情况,它把死亡的话题重新带回公共领域,并使更多人参与讨论,研究者说。
“十到二十年前,死亡的话题比现在私密的多,局限在在一个小范围里”,Branstad说,“现在有了社交媒体,我们看见这个范围体系部分瓦解了,谁都可以评论死者”。Twitter还在继续发展,它会成为研究社交媒体如何影响人们悼念活动的沃土。
“我们需要确立新的规范,来确定在Twiiter这样的社交空间,分享什么是合适的,什么是不合适的”,Cesare说。“但我觉得Twitter能将悼念群体扩大到亲友圈之外,这是一个贡献。而且,创造这样一个可以讨论死亡话题的社交空间,的确是件新鲜事”。
翻译:王慧懿
校审:赵昌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