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首页  >  专题  >  环球科学  >  环球科学<前沿资讯>

反常自然灾害,气候的影响有多大?

来源:

导语:现在一提及极端天气,公众们就会想到气候变化。但是现在我们所经历过的极端天气都是气候变化的结果吗?显然,不能妄下定论。本文从公众所理解的 “极端天气”和“气候变化”谈起,讨论了当下前沿科学普及和公众理解之间的差距,并且提出了几个解决方案。


关键词:极端天气; 气候变化; 归因科学; 科普方式;


近期,像飓风、森林大火或者暴风雪这样的极端天气灾害过后,人们常常会问:这是气候变化吗?
我们也常常听到人们说不能将任何单一天气事件归因于气候变化,2013年新南威尔士森林大火之后,前总理Tony Abbott以及当时的环境部长Greg Hunt如此表态。
在上个世纪90年代这可能是正确的,不过此后探究个别极端灾害与气候变化关系的科学研究已经显著进步。现在,极端事件的各个方面都可能与气候变化联系起来。
然而,正如我在与Susan Hassol、Simon Torok和Patrick Luganda联合撰写的一篇出版在《世界气象组织公报》的文章中所描述的,我们没能及时将科学的最新进展向公众宣传介绍,因此导致了目前人们对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之间关系的误解。


不断进步的科学
将个别极端天气事件归因于气候变化的科学解释可以追溯到2003年,当时《自然》的一篇文章中提出了极端事件所造成损害的责任赔偿问题。该观点指如果你能够将一个特定事件归因于上升的温室气体排放,那么你就有可能从某些人手里得到赔偿。
紧接着2004年一个关于2003年欧洲热浪事件(2003年欧洲反常高温造成超过35000人死亡)的研究发现,气候变化使这种极端高温出现的风险翻了不止一倍。

布鲁塞尔居民从2003年热浪中获得稍许宽慰:这场高温引发了气候归因的科学解析。EPA照片/Belga/Jacques Collet


这些早期研究为使用气候模型分析特定极端天气事件和人类导致的气候变化之间的联系奠定了基础。此后很多研究都关注将数据应用于各种极端事件的风险和可能性。
归因科学现在已经发展到几乎可以分析一切已发生的极端事件的地步了。全球都在共同努力推进分析和讨论气候变化对极端天气事件影响。世界天气归因项目就是一个国际合作典型案例。
该项目调查了2016年法国及其周边国家的大洪水。这场洪水——迫使数千居民转移离开家园,单单在法国就造成了超过10亿欧元的损失——被认定为有80%的可能是由气候变化引起的。


失真的传译
而除了几个有名的例子,科学界之外的科学传播并没有充分反映科学研究的进步。这种对科研状态的误解原因有很多。
媒体、政治家和该研究领域之外的一些科学家仍然声称我们不能将任何个别事件归因于气候变化。在一些国家——包括澳大利亚——特定极端事件的起因被视为政治敏感问题。
在诸如火灾或洪水之类的极端事件发生后,讨论事件造成的生命或财产损失的人为原因会被视为麻木不仁或者过于政治性。而政坛和媒体界领导人的观点对公众有关极端气候事件的观念上有着强大影响力。
而且,科研界之外,置信度和不确定性仍然是被广泛误解的概念。
该问题的另一部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气候系统的复杂性,许多科学家自己强调了这一概念。所有的极端事件发生在一个天生多变、混乱的气候系统里,使事件归因更为复杂。
在归因大空间尺度、长时间跨度的热浪事件时,归因科学家思路极为清晰且胸有成竹。例如,两个独立的研究都发现如果没有人类引起的气候变化,2013年澳大利亚的酷暑事件实际上不可能发生。
不过,降雨事件稍显复杂。这种复杂性会给人们深入理解极端事件带来困难,并且带来交流沟通上的困境。


呼唤更好的沟通
理解近来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的确切起因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学术追求。
极端事件的归因已经成为一种牵扯公众重要利益的研究渠道。哪些事件是由气候变化引起的?与此相关的社会信念将会影响如何适应这些变化的决策。在这一领域,决策失误可能会危及社会基础和人类健康。
打个比方,如果我们在没有科学分析的情况下就驳回气候变化和2003年欧洲酷暑之间的联系,那么在未来更进一步的全球变暖中,我们可能很难做好充分准备为弱势群体抵御高温。
未来气候风险和已有准备的任何评估都需要科学依据的支撑,而不应该根据由个人感性认知、媒体评论或政客意见组成的观点。


社会责任
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中的变化是大多数人体验气候变化的主要方式。虽然围绕着全球平均气温展开的科学讨论有助于理解更广泛的问题,但是你并不能体验到“全球平均气温”。不过,我们都直接经历过一些极端事件。
我们认为科学家需要准确地阐述极端事件与全球变暖之间的科学联系,这样人们才会做出相关行动的明智决策来降低这些事件造成的风险。
我们为围绕着极端事件的明确沟通提供几条简单的参考意见:
引导对科学的理解,保留针对未来的警示和不确定性。例如,首先解释全球变暖对于热浪的影响,然后再讨论个别事件的具体情况。
使用比喻说法解释风险和概率。比方说,将全球变暖喻作“给极端事件掷更多次骰子”,或者用“洗牌作弊”代指极端事件,都是通俗易懂的表达示例。
避免“过失”和“错误”之类感情强烈、十分主观的词汇。
使用通俗易懂的言语表达不确定性和置信度。例如,科学家经常使用“不确定性”这个词来讨论未来气候情景,但是于公众而言,“不确定性”意味着我们就是不知道。所以,请使用“范围”这个词。
尽量避免使用会产生绝望感的言语。例如,相比于称某些极端天气出现频率的增加为“不可避免”,我们可以说我们面临一个有选择的未来,一个是极端天气增加的未来,一个是极端天气更少的未来。
这些参考意见还可以帮助公众评估极端天气报告的准确性。如果极端天气和气候变化之间的联系在没有被无归因分析的情况下就被直接否认,那么该报告就不能代表最新的科学。
相反地,如果一个极端事件被认为是气候变化的证据,但是没有细微差别和复杂性的论证,那么该报告同样不能反映最新的归因科学。
如果科学家能更好地表达他们的工作,读者能更好地理解什么是准确的和什么不是准确的,那么我们都将更好地了解到实际情况再做出选择,有望规避未来可能更多的极端天气。

本文基于今日发表在世界气象组织(WMO)公报上一篇研究。该研究由Susan Hassol和Simon Torok主持。
作者:Sophie Lewis,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研究员。

公开声明:Sophie Lewis接受澳大利亚研究委员会的经费支持。

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不代表《科学美国人》。

(翻译:赵小娜;审校:杨玉洁)

本文来自: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分享到:
文章排行榜
©2011-2025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775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t20161216_477846_taonew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