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开车去超市购物,却发现停车位被购物车“占领”,这的确令人沮丧。要不要归还购物车?为什么人们总是忽视这个问题?这其实是很严肃的问题,甚至会引发对社会规范和人类行为关系的讨论。
关键字:社会规范,人类行为
虽然有些超市可能在这方面做得更好一些,但在超市停车场上发现几辆散落的购物车确是司空见惯的事情,顾客会沮丧地发现,看起来空旷的停车场实际上已经被购物车所占领。你在超市里拿到一辆购物车;你用它来装你所买的食品;把食品带到车上;然后把购物车归还给其他人使用——这似乎是一种基本礼节。然而,许多人使用完购物车之后,就直接把购物车放在他们的车旁或随意扔在路中间。人流高峰期间,这种情况就会引起混乱。为什么人们会忽视归还购物车呢?
有的超市曾试图改善这种情况:他们在停车场内设置购物车归还处,负责购物车的服务员会把购物车这些购物车送回超市;一些超市甚至采纳了租赁式的购物车,即你先为购物车付押金,当车被送回时会返还押金。在没有租赁规则的情况下,人们也许会出于以下几个原因任其“漂泊”:
购物车归还处距离他们停车的地方太远;
他们带着小孩,不想留下小孩无人看管;
天气恶劣;
他们对这种简单的归还有着“行为障碍”;
认为收集购物车是别人的工作;
他们留下购物车让别人容易得到使用。
类似地,可以把购物车使用者分成五类:
1.始终归还者:这些人总是把他们的购物车归还到归还处,不管他们停车位置有多远或者天气如何。他们认为这是自己的义务,让别人来帮他们归还购物车的感觉实在不太好。
2.从不归还者:从不归还购物车的人们。他们认为回收购物车是别人的工作或是超市的职责所在,很少注意购物车停在哪。
3.便利归还者:如果停车的地方靠近归还处或正好看见购物车服务员才归还车的人们。
4.压力归还者:只有购物车服务员出现或者旁边汽车的车主出现才归还购物车的人们,他们只有在无法从容丢弃时才会选择归还。
5.儿童驱动归还者:这些人是带小孩的人们。孩子把归还购物车当成一种游戏,大人经常载着他们回到归还处或者把他们推到线内。
社会规范通常被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指令性规范,在这类规范中,我们的反应会基于别人会如何看待我们行为。这意味着,我们更倾向于做出让他人赞赏的行为。另一类是描述性规范,我们的反应受环境线索所驱使。这意味着,我们倾向于模仿别人的行为——因此我们所看到、或听到、或感觉到的会暗示我们如何表现才是合适的、可接受的。
超市可以设置购物车归还处或通过购物车服务员来引导我们的行为,但是这会和我们自利性目标——避免淋雨、看好小孩、或只是想尽快地回家——相冲突。除此之外,我们也会受到其他人行为的引导。讽刺的是,就算我们的自利性目标违背了社会规范,但是也没有发生停车场购物车泛滥成灾的混乱场景,因为超市提供的服务会重新整理好环境。服务员极可能会在混乱发生之前插手干预。这么看来,如果我们使用这种规范的定义来对我们购物车归还者进行分类的话,指令性规范会给始终归还者和压力归还者造成最大的压力。这些人在某种程度上关心别人对他们的看法,并且希望遵循归还购物车的社会秩序。描述性规范对便利归还者和压力归还者起作用,如果有归还先例的话,或者没有购物车随意停放的话,这两类人更倾向于归还购物车。从不归还者和儿童驱动归还者是两个目标驱动的例子,这意味着他们更多是在响应一种个人需求。这两种类型很有意思,因为他们表现出两种对立的极端,但是仍可以证明个人目标可以支持或违背社会规范。
2008年刊登在《科学》的一项研究,试图了解违背指令性规范及描述性规范后的行为反应,进而观察违背一种规范是否会导致人们违背其他不相关的规范。在第一个测试中,研究人员把将自行车停在两条小巷的参与者当作观察目标。小巷墙上都写着不允许在墙上乱涂乱画的指示牌。除了指示牌外,有一条小巷没有涂鸦,而另一个小巷有涂鸦。研究人员将传单放在两条巷子的自行车把手上,因此车主需要手动拿走传单。在墙上有涂鸦的小巷里,69%的人把传单丢到地上或者把传单挂在了其他自行车上,而在没有涂鸦的小巷里,该数据只有33%。研究人员记录到,禁止涂鸦的指示牌容易看见,所有进到巷子里的人都能看到指示牌。无视指示牌的有涂鸦的墙,暗示可以打破其他规范,比如乱扔垃圾。
他们把这些结果复制到另外两个试验。例如,他们沿两个停车场的外围建立临时围栏,并摆着“禁止穿越”和“禁停自行车”的指示牌。当临时围栏有一个可以让人取车的缺口时,“禁止穿越”的标识是要让人们走到另一个入口。“禁停自行车”的指示牌是提示人们不能把自行车锁在围栏上。在一个停车场上,自行车停靠在围栏旁:它们没有用链子或锁头拴在围栏上。在另一个停车场上,自行车被锁在围栏上。试验结果值得人们注意:如果自行车拴在围栏上,参与者中82%会从这个缺口直接进入停车场,而自行车没有被锁在围栏的地方仅有27%。
在最后的试验里,研究人员到一个为超市和体育馆提供服务的室内停车场。在第一种情景下,四辆购物车在车库里四处散落,而在另一个情境下,所有购物车都在归还处。研究人员把传单放在车库里的汽车窗户上——可以猜想得到,当购物车无序放置时,参与者中58%会乱丢垃圾(比如把传单扔到地上),而所有购物车停在归还处时,仅有30%的人会这么做。
同时总是会有一些不合常理的情境——有些人为了违反规范而违反规范——这些情境也许是社会秩序崩塌的一种体现。规范会为社会的整体利益规定全面管理,但是作为个体,我们的目标会与这些规范存在交叉点,可能会发生冲突。没错,通常我们选择去模仿其他人的行为,因为我们想被众人接受,但是我们也有自我服务或能满足我们即时需求的目标。上述数据表明,随着情境的变化,更多人会倾向于破坏秩序;一旦我们有其他可以给我们带来方便的选择,我们就会照这个选择去做。我们不归还购物车却没有收到惩罚,这也许会是我们更倾向于做出随意丢传单、随意停车、或者把车停在预留车位上等其他违反社会秩序的行为,而这将极大地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体验。
可能世界末日不会因为我们不归还购物车而到来——不然那将会是一种惊人的蝴蝶效应——但它却对“我们其实可以掌控生活质量”做出了很好的解释。不归还购物车的人可能并不是一个完全不受欢迎的人。也许他只是和其他违反社会规范的人做了一样的事情,这样他就能快一点到家。但是如果每个人都这样做了,我们就会打破适度平衡,从而极大破坏社会秩序。即使是在貌似平常的情境中,我们某一行为的影响力也可能远远超乎自己想象。
参考文献:
Keizer, Kees, Siegwart Lindenberg, and Linda Steg. "The Spreading of Disorder.” Science (33) 12 Dec. 2008: 1681-685. doi: 10.1126/science.1161405
作者介绍:Krystal D'Costa
(翻译:黄怡梅 审校:宋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