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首页  >  专题  >  环球科学  >  环球科学<前沿资讯>

世界上九大渔业公司协定保护海洋

来源:环球科学

  这样的自愿自发标志着亚洲、欧洲和美国公司已经联合起来阻止过度捕捞、非法捕捞和奴役性劳动。

  污染、过度捕捞、沿海栖息地的破坏和海洋酸化将海洋和海洋生物置于风险之中。图片来源:Miguel Riopa/AFP/Getty Images

  世界上最大的捕鱼公司中已有九家达成协定,共同保护全球海洋。他们承诺不仅会帮助铲除像奴役性劳动在内的非法活动,还要防止过度捕捞。

  这项倡议将作为在纽约举行的该倡议作为联合国海洋会议(UN Ocean Conference)的一部分将于本周五公布。这次会议是成员国讨论如何实现海洋健康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第一次会议。

  议案中第14条的目标就是要求各国“保护并可持续性地利用各大洋、各海洋和各海域的资源”。然而,为实现这一目标而所做的具体工作还很少。联合国希望各国家、公司和机构可以在本周内自愿制定计划来解决污染、过度捕捞、沿海栖息地破坏和酸化等问题。

  由斯德哥尔摩生态恢复中心(Stockholm Resilience Centre)支持的海洋海鲜贸易管理协会(SeaBOS)提出的倡议标志着来自亚洲、欧洲和美国的公司已合力协作来制止那些非可持续性的生产活动。虽然上百万的当地小船和渔民导致了捕鱼产业的分散,但是最大的13家公司占有大约11%到16%的全球渔获量,而且这些公司还拥有着40%的最有价值和大宗鱼类。

  提出此次联合倡议的斯德哥尔摩(生态)恢复中心副科学主任Henrik Osterblöm说:“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系统对于不断增长的人口数量来说是很重要的食物来源,因为海鲜占全球动物蛋白摄取量的20%,但是海洋现在面临着威胁。”

  九家渔业公司已经签署加入了SeaBOS,他们每年的总收入约达300亿美元(合230亿英镑),这超过了了排名前100的海产品公司收入的三分之一。他们会从他们的供应链中排除任何来自偷盗或其他非法途径的鱼类供应源。世界上半数的获鱼量都被认为与“黑市”或非法捕鱼得船只有关,比如一些船只入侵到其他国家的海域、使用非法捕鱼的渔具、捕捞量超过配额或捕捞濒危物种,又或者捕捞他们没有配额的鱼类。而这些鱼经常会被“洗白”,然后以某种方式进入到合法的鱼市里售卖。

  渔业奴役也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比如卫报(Guardian)对泰国鱼虾捕捞业中奴役劳动的曝光,从而揭露了剥削工人和剥夺人民权利的现象在亚洲一部分渔场很普遍。所以SeaBOS成员们发表的新声明指出,成员国中的渔业运营和他们的供应商应研究并实施一套行为准则。

  这些公司们表示:“我们还将致力于使整个供应链全程透明和可跟踪。我们也会积极配合与政府间合作,改进渔业、水产养殖和海洋保护的现有条例。”

  大量药物和消毒剂的排放造成了海洋污染,此外还存在使用上百万吨的野生鱼鱼粉为养殖鱼提供食物的现象– 每一吨的养殖鱼需要多达五吨的野生鱼来喂养,而这些也是养鱼场成为海洋专家关注的原因。

  这些破坏海洋环境的因素与养鱼业口中提出的要提供可持续的鱼源及保护野生物种的要求背道而驰。SeaBOS的缔约方承诺:“我们将会高效利用水产养殖业,利用可持续捕获的资源充当鱼类饲料。我们将严格按照现有的认证标准来防止污染水体的排放和对栖息地的破坏。并且我们呼吁全行业一起行动起来。”

  SeaBOS中的缔约方包括:两家收入最高的海鲜公司,Maruha Nichiro 和 Nippon Suisan Kaisha;两家专长于金枪鱼的公司,Thai Union Group 和 Dongwon Industries;为养殖场提供饲料的最大的两家公司,Nutreco (Skretting是它的子公司)和Cargill Aqua Nutrition;和两家最大的鲑鱼养殖公司,Marine Harvest 和the Cermaq subsidiary of Mitsubishi;和还有日本金枪鱼围网公司Kyokuyo。这些大多都不是消费者家喻户晓的名字,但他们的产品却遍布世界各地。SeaBOS的目标是签下更多的公司,并游说政府实施更好的监管政策,以及回顾每一年的进展。

  翻译:孙逢玥

  审校:胡砚泊

  

本文来自:环球科学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责任编辑:环球科学]
分享到:
文章排行榜
©2011-2022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775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t20170714_531920_taonew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