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首页  >  专题  >  环球科学  >  环球科学<前沿资讯>

艺术家用脑电波控制的机器建立了“未来工厂”

来源:环球科学

 实验哲学家用他的装置艺术让我们感受与未来机器的沟通方式。

一个脑力劳动 (Mental Work)展的参与者使用头戴式大脑扫描设备使机器运转。图片来源:Adrien Baraka

当你报名到“脑力劳动”(Mental Work)工厂工作时,工作人员会给你戴上一个大脑扫描仪器,并且告诉你如何使用它。这个仪器使用标准的脑电(EEG)电极来记录你的脑电波,配套的软件会挑选出特定的波形。工厂负责人解释说,按照设计,这个脑机接口的程序会对你想象挤压一个球时的脑电波做出响应。

然后他把你要操控的机器介绍给你。它们充满美感,用轻质铝材制成并镀上了铬。你将会用到三台机器,它们的复杂性依次增加,你要用你的脑信号来控制这些机器的操作,让他们生产……深沉的思想?未来?这个就不太清楚了。

  图片来源: Adrien Baraka

“脑力劳动”工厂是一个参与性艺术装置,由“实验哲学家”、挑衅者乔纳森·济慈(Jonathon Keats)与瑞士洛桑联邦高等理工学院(EPFL)神经科学家们合作制作的(挑衅者“provocateur”指的是一种做出争议性举动以引发激烈讨论的人——注)。展览在洛桑理工的ArtLab开放,工厂运行到1月。之后,渴求加入工厂的人可以到旧金山和波士顿的瑞士科技文化中心参与体验。

实验哲学家显然不会在安静的图书馆里花时间撰写学术文章。相反,济慈将困扰他的问题扔到现实世界中。他对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科技纵览》(IEEE Spectrum)说:“我们需要开阔的空间来探索未来的可能,在那里我们可以更实际地去亲身体验这些可能,并学会与它相处。”

济慈“脑力劳动”计划的灵感源于工业革命,那时钢铁制成的机器代替了人类的血汗。现在,济慈声称,我们到了认知革命的时代,人工智能可能取代我们的脑力劳动。

工业革命导致的暴动说明“即使新技术会使社会进步,但同样会有许多人因为新技术的诞生而受到伤害,甚至被取代。我们应当有足够的远见,在新技术强大到可以决定我们的社会形态之前就要想好如何与之共处。”济慈希望参与“脑力劳动”工厂项目的人可以知道自己想要怎样的技术未来,并且努力争取这样的未来。

  图片来源: Adrien Baraka

那么,用脑波控制这些闪亮的机器与人工智能、未来工作之间有何相关呢?济慈说脑机接口(BCI)并没有展示人类因机器的出现而变得过时,而是展示了人类与机器共同工作的可能方式之一。并且随着使用机器的不同,参与者会体验到与技术之间三种不同的关系。

图片来源: Adrien Baraka

三台机器属于滑件曲柄,是济慈从维多利亚时期的书《507种机械运动》(507 Mechanical Movements)中找到的19世纪的机械。操作第一种曲柄时,操作者用EEG捕捉到的神经信号来开启机器并改变其运转速度。看着机器仅仅靠自己的思维就可以运转,感觉就像魔术,这不禁使人们想起打量当代AI杰作(如阿尔法元)时相同的惊讶。人们看到新技术的成果,不禁感叹这是怎么做到的?

第二个装置有齿轮,这让它在机械上更复杂,操作系统也更精巧。需要两个操作者,其中一个的脑电波操控机器,另一个人作为“主管”调整控制的设置。“主管”可以改变脑机接口响应神经信号的阈值,也就是说脑机接口是可以用很弱的信号就能操控(但可能会误触发)还是必须要很强的信号才能操控(这对操控者来说就比较困难了)。济慈说这个装置类似于打开AI的黑箱。“我们现在的(AI)技术有隐层,其中可能包含了我们所不了解的部分。”

  图片来源: Adrien Baraka

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机器也需要两个人,在这里,主管可以从操控者的两个脑信号中选一个来运转机器:对应想象手挤球的信号或者α波,后者与神经放松程度的相关,而前者则需要集中注意力,更难产生。济慈说这个装置代表了权力运作的改变。根据第二个装置展示的操控者精神状态,主管可以“做出合理决策,决定使用哪种人机关系。”

三个滑件曲柄都将旋转运动转换为直线运动,但是它们并不对外做任何功。没有运转的生产线,也没有任何产品。

  图片来源: Adrien Baraka

济慈与EPFL专攻脑机接口的神经科学教授何塞·德尔·米良(José del Millán)的实验室合作创作了这些装置。米良的团队最近还建造了让截肢运动员在世界第一届赛博格奥运会上比赛的脑机接口。

这个实体化的思想实验是济慈在科技前沿的最新探索,他之前的项目包括“买卖旧金山额外维度上的土地——弦论中时空以外的维度”,提供“量子纠缠婚礼”,开设“黏菌就读的课程计划”(今年9月在汉普郡大学入学,还在进行中)

济慈在广泛领域的创造力和幽默感让他看上去挺安全——看来AI近期是不会取代他了。尽管看着他把他所有的艺术宣言、照片和关于他项目的文章输入AI系统观察会有什么结果还是挺有趣的。它会不会造出世界上第一个AI实验哲学家呢?

(翻译:顾金涛  审校:马晓彤)

本文来自:环球科学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责任编辑:环球科学]
分享到:
文章排行榜
©2011-2022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775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t20171112_633640_taonew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