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首页  >  专题  >  环球科学  >  环球科学<前沿资讯>

STEM行业正流失大批LGBQ本科生

来源:环球科学
作者:Katie Langin
图片来源:iStock.com/MarijaRadovic

众所周知,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行业中女性和少数族裔工作者流失严重。最近一项新研究用数据说明,在一些性少数者群体中也存在这一问题——这一群体据传一直在STEM行业中举步维艰,但由于数据匮乏而无法得到印证。但人们对此还存在一个误解:男性性少数者(LBGQ,即女同性恋者,男同性恋者,双性恋者)在STEM行业的存留率较低,而女性性少数者的存留率高于她们的异性恋同行。

“长久以来我们都知道性少数者在工程等领域中一直被排斥和轻视。”密歇根大学社会学助理教授Erin Cech说,她虽未参与此项研究,但采访过同性恋学生在工程领域的遭遇。上述偏见在男性性少数者尤其严重,因为“STEM行业从业者对于女性特质存在严重的轻视”,而且男异性恋者对男同性恋者存在严重歧视,但女同性恋者却不常有这种遭遇,她补充道。

如今有一些数据可以支持上述事实。该研究参考了2015年一项对美国78个研究院所共4162名大学毕业生的调查,其中大约8%受调查者是同性恋者(该调查重点关注性自认而未考虑跨性别情况)。所有学生均在4年前选择了STEM相关专业。总体来说,71%异性恋学生和64%同性恋者后来留在了STEM行业工作。然而将男性和女性分开统计,就会发现问题更加复杂。在同时考虑了高中成绩和大学肄业生后,研究人员发现,最终留在STEM行业工作的男异性恋者比男同性恋者多17%,而女同性恋者的情况正相反:留在STEM行业工作的女同性恋者比女异性恋者多18%

这些调查结果说明,“同性恋者正积极参与到科学中,而我们对此十分感兴趣。”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生物学助理教授Jeremy Yoder说,他也对同性恋科学家进行过一些研究。但对于男同性恋来说,“我们并未给他们创造条件,让他们的处境变得跟我们的一样,这一现状令人担忧。”而如今一些研究开始关注这一问题着实令人振奋,他补充道。

密歇根州立大学高等成人和终身教育教授Kristen Renn认为这项研究十分重要,但也指出,我们还是不清楚男同性恋者离开STEM行业比例较高的原因。Renn教授十分好奇这些学生离开的原因是STEM并非他们的理想工作还是碍于敌对的大环境。

不过真正的原因肯定不是他们进入实验室的机会不够:事实上,调查中49%的同性恋学生具备科研经验,而STEM行业中41%的异性恋学生具备科研经验。该研究报告的作者蒙大拿州立大学成人和高等教育助理教授Bryce Hughes认为,这一比例反映了留在STEM行业的同性恋学生愿意投身于这些行业。科研经历通常在大学阶段的最后一或两年,而始终坚持做科研的学生可能尤其坚定。一个支持STEM行业同性恋从业者的非盈利性专业团体oSTEM的主席Cortland Russell认为,还有可能的原因是从事STEM行业的同性恋学生觉得“他们必须超越其他人才能证明他们具备技术竞争力”,这个组织在全美及全球范围的高等院校中拥有75个学生分会。

曾获得产业工程学学士,如今在埃森哲咨询公司从事雇员发展和留任工作的Russell认为,可以提高同性恋学生继续从事STEM行业工作的可能性的方法之一,就是为他们提供一个不必再刻意隐瞒他们个人生活的良好氛围。他在学生时代树立的一个观点是,他不会在教室里讨论“性取向”话题,这使得他极度不安,无法做真正的自己。当他正式出柜时,有时会注意到人们会对他上下打量,好像在说“哦,等一下,你是同性恋。”他回忆道。尽管这样的经历并没有使他放弃STEM行业的工作,但还有其他人可能会因为不愿忍受这样的排斥而决定离开。一些领域的情况可能会好些:在2013年完成的一项关于STEM行业工作经验的调查中,Yoder和同事们发现女性从业者较多的行业,例如生物学领域的同性恋者对自己的性取向更加开放。

Renn还认为,向大学生展示科学造福人类的原因十分重要。在她的研究中,她注意到同性恋学生有时会转专业到能够回馈社会的专业。“他们发现了社会中的不公平”,如果他们从事教育或者社会工作而不是科学研究,他们在服务社会的同时可能更易从积极的角度看待自己,Renn说。

Yoder担心,男同性恋者可能会更多地转向教育或社会科学领域,因为人们通常认为这些领域更加女性化。“如果学生们发现他们对STEM行业以外的领域抱有激情那就另当别论,但我们希望确保他们不是被别人告知他们不应该留在STEM领域里。”他说。

Hughes开始学习工程专业,但后来转而攻读教育学博士学位。“我发现其他活动深深吸引了我。”他说。但有时他也会困惑,“公开同性恋身份是否也造成了某些影响。”

翻译:谢梦莹

审校:董子晨曦

本文来自:环球科学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责任编辑:环球科学]
分享到:
文章排行榜
©2011-2025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775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t20180423_753064_taonew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