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首页  >  专题  >  环球科学  >  环球科学<前沿资讯>

抗癌神药Keytruda来啦,但那些需要它的人能负担得起吗?

来源:环球科学

 

Keytruda(通用名称pembrolizumab)是MerckCo.公司生产的一种免疫治疗药物,该药物最常用于治疗黑素瘤,并于20154月被澳大利亚治疗用品管理局( Australia’s Therapeutic Goods AdministrationTGA)列入此用途。

20173月,澳大利亚治疗用品管理局扩大了对Keytruda的批准用于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此类特定类型的肺癌。同月,Keytruda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the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 FDA)批准用于治疗经典霍奇金淋巴瘤,不久后TGA也批准用于此类情况。

该药品是如何起作用的?

免疫治疗药物是通过提高患者自身的免疫应答来起作用的。 免疫疗法最成功的例子是将药物充当抗体,它是由免疫系统所制造的,用来抗击有害入侵物的天然分子。

免疫系统通过释放T淋巴细胞或T细胞此类杀伤细胞对入侵者发动攻击。 当这些T细胞攻击癌细胞时,一种被称为PD-1的特殊蛋白质将在T细胞上累积,之后癌细胞自身的蛋白质与PD-1结合,这种相互作用巧妙地切断了T细胞对癌症的攻击。

Keytruda通过与PD-1结合,阻止癌细胞使用自身的蛋白质插入相同的位点而妨碍免疫细胞。 因此,通过KeytrudaT细胞能顺利完成它们的工作并有效地攻击癌症。 Keytruda也被称为抗PD-1免疫疗法。

历史

日本京都大学(Japan’s Kyoto University)Tasuku Honjo及其团队在20世纪90年代初鉴定出PD-1蛋白,并确定其抑制T细胞的特性。 这项早期研究推动了荷兰科学家于2006年的抗体开发。

Keytruda2014年被FDA批准用于治疗晚期的,不能手术的以及具有抗药性的黑色素瘤,此外Keytruda每年都会用于新增加的额外的适应症,包括特定的头颈部癌症,非小细胞肺癌和转移性尿路上皮癌(一种膀胱癌)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Keytruda用于治疗成人和儿童霍奇金淋巴瘤的批准是由于在一次临床试验后发现,接受Keytruda治疗的患者中有22%获得完全缓解。这是首次迹象表明一些血液癌症也可以使用Keytruda治疗。

虽然大多数获得批准的条件是该癌症对先前的治疗有抵抗性,但Keytruda被认可为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线治疗药物,这意味着患者在接受化疗前就可以使用Keytruda

对这些患者的一线治疗试验表明,与化疗相比,Keytruda导致疾病恶化的风险降低了50%,死亡风险降低了40%。

Keytruda目前正在进行大约400项临床试验的评估,涉及多种实体和血液肿瘤类型。未来Keytruda被批准用于治疗的范围将越来越广。

它是如何被使用的?

Keytruda需每三周静脉输注一次, 其持续时间取决于该癌症和该患者对治疗的反应。通常情况下,无疾病进展的患者的疗程为24个月。

它需要花费多少钱?

治疗费用是Keytruda等免疫疗法的关键问题。在澳大利亚对于PBS上列出的药品,病人只需支付小部分费用,其余则由政府公司等承担,比如Merck & Co公司会提供一些补贴和财务援助;药品福利计划也为Keytruda补贴一部分患黑色素瘤和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费用,每次治疗费用仅为39.50美元。

随着越来越多的临床数据可用于证明Keytruda的好处,可能会出现更多人游说政府在PBS上增加更多药品条目。

对于澳大利亚的患者来说,如果所需药品没有任何一项被列在PBS上,可能每年需要支付150,000澳元。

有什么副作用

Keytruda最常见的副作用包括疲倦,肌肉疼痛,骨骼或关节疼痛,食欲下降,瘙痒,腹泻,恶心,皮疹,发烧,咳嗽,呼吸短促和便秘。

由于Keytruda增强你的免疫系统,它也可能导致你的免疫系统攻击身体任何部位的正常器官或组织,并可能影响它们的工作方式。这些问题有时会变得很严重,甚至危及生命并可能导致死亡。

其他补充点

PD-1在免疫治疗中的影响是深远的,发现者可能在将来成为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得奖候选人。

Keytruda在转移性黑色素瘤中的疗效帮助改变了制药行业的格局,现在大多数大型制药公司都有类似的抗PD-1产品,并正在投资开发新型药物和改良药物以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到2020年,免疫疗法市场价值将超过1000亿美元。

 

作者:Nicholas Huntington

实验室负责人,分子免疫学,Walter and Eliza Hall研究所

 

(翻译:谢元鸣 ;审校:潘燕婷

本文来自:环球科学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责任编辑:环球科学]
分享到:
文章排行榜
©2011-2022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775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t20180511_766600_taonew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