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首页  >  专题  >  环球科学  >  环球科学<前沿资讯>

在想象和现实中,人们会做出不同的道德抉择

来源:环球科学
来源:心理学协会(Association for Psychological Science)
 
 

研究人员常常通过假设的道德困境来了解人们做出道德抉择的心路历程——然而实验显示,虚拟的情境并不能完全反映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这个发表在心理学协会(Association of Psychological Science)期刊《心理学》(Psychological Science)上的发现表明,与在虚拟情境中相比,人们在现实中做出道德权衡的时候会更看重决定带来的结果,而更少考虑普世的道德准则。

“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人们在假设前提下做出的道德抉择和现实存在出入”,根特大学(Ghent University)的心理学家、此研究的第一作者Dries H. Bostyn说,“我们不仅发现这两种情境中的道德选择似乎没有关联,还发现通常能够预测虚拟选择结果的个体差异特征并不能预测实际行为。”

在道德心理学研究中,一个经典案例是“电车难题”:在这个虚拟情境中,被研究对象会面临一辆失控的、即将碾过铁轨上五个人的电车。研究对象可以选择不采取行动,任由五个人死去;他们也可以选择扳动扳手,将电车引入另一条轨道,但在这条轨道上的另一个人将会死去。

在这个难题中,参与者的决定取决于他们更看重选择导致的伤害规模还是更遵守“不伤害”的道德准则;过去几十年的研究发现,人们做出的选择和许多因素有关。

虽然电车模型在心理学领域中被广泛运用来研究人们的道德选择,Bostyn以及他在根特大学的同僚Syben SevenhantArne Roets发现几乎没有研究调查人们对电车难题这类虚拟困境做出的回应是否和他们现实生活中的选择一致。

在他们的实验中,192名大学生应要求完成了网上的一份问卷。这份问卷里包含了一系列假设的道德困境,以及用于衡量实验参与者个体差异特征的问题,其中包括对认知挑战的欲望、反社会倾向、同理心、换位思考、道德身份和对动物的同理心。

一两周之后,同一批参与者会被带进实验室里。在这里,一个电击装置连接着两个金属笼子,其中一个里面装着五只老鼠,另一个有一只老鼠,连接着电击装置的电脑显示着20秒的倒数。参与者们会被告知,当倒计时结束时,笼子里的五只老鼠将会受到一阵带来剧烈疼痛但不致死的电击;志愿者可以选择按下一个按钮,而对应的结果是电流被转移到另一个笼子里的那一只老鼠上。但其实无论按钮是否被按下,两个笼子里的老鼠都不会受到电击。

在实验结束之后,研究人员会向参与者们说明,其实老鼠们都没有受到电击,并请参与者们解释他们为什么做出了这个决定、他们做出这个决定的过程中有多困难。

在另外一组实验中,83个参与者在完成相同的网上问卷后参加了一个虚拟的老鼠电击实验。

结果显示,和真正面对被电击的老鼠的一组参与者相比,只参与了虚拟场景的参与者有多一倍的几率更倾向于不按按钮。

如果参与者更看重选择的后果,他们更有可能在虚拟场景中做出按下转换电流方向的按钮的决定,他们也更少对自己的决定感到怀疑或者不适。但实际上,参与者做出的虚拟选择和他们实际的选择并不相关。

“很明显,这些虚拟的困境衡量了一些和现实生活中道德认知相关的东西,而我们也认为基于假设的研究对于相关心理学领域仍是非常重要的,”Bostyn说,“但是,我们的研究表明,如果这类实验只是注重虚拟决策,那可能会忽略了一些决定现实的道德行为的关键因素。”

虽然在这个研究中,情境中受害的个体是老鼠而不是人,但研究者们认为使用这两种个体会得出相同的结果。

Bostyn指出,在现实情境中按下了按钮的参与者通常在向研究人员解释选择动机时会表现出更多的愧疚,而这种差别可能可以解释为什么在现实情境和虚拟情境中人们会做出不同选择。

“有可能在虚拟情境中,人们更容易选择社会普遍道德接受的选项,而不用担心真正造成的后果,”他解释道,“但是在现实中,‘做正确选择’的压力更大。”

翻译人:钟加宝

审稿人:董子晨曦

本文来自:环球科学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责任编辑:环球科学]
分享到:
文章排行榜
©2011-2022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775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t20180804_840429_taonew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