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首页  >  专题  >  环球科学  >  环球科学<前沿资讯>

深海生物的钻深新纪录

来源:环球科学

图片来源:利兹大学(University of Leeds)研究人员Sarah Cobain

摘要:科学家们在海底地下8米处发现有海洋钻蚀生物的化石,该深度是现存海洋生物钻孔深度极限的4倍。

一个由利兹大学(University of Leeds)和英国国家海洋学研究中心(National Oceanography Centre)的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团队对深海生物的洞穴进行了调查,他们在距今约2500万年的大洋底部出露的岩层中发现了这些洞穴。

沙席是广泛分布于现代洋底的一种沉积结构,而这些出露的岩层正是由沙席组成,这说明深海钻蚀生物可能远比我们认为得多。

利兹大学地球与环境学院(School of Earth and Environment at Leeds)教授、也是论文作者之一David Hodgson说道:“海洋生态学理论表明,深海钻蚀生物的数量与种类在不断地增加。这些现存的物种对新环境表现出很好的适应能力,这使我们更加相信它们的祖先也曾在这些深海区域生活过,那么我们应该能找到相应的洞穴遗迹和化石证据。”

《科学报道》(Scientific Reports)杂志发表了此项研究,也鼓励更多科学家未来前往深海沙层采样,以便更好地了解生活在现代深海沙层中的生物的活动深度范围。

然而,在深海洋底采集完整的样品对采样技术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洋底深度大,采样困难,这使得研究现代钻蚀动物的活动深度也面临许多麻烦。现代深海生物研究往往选择从泥质沉积物入手,因为在这里采样比在深海底部的流沙中容易得多。

论文的第一作者Sarah Cobain博士在主持该项目时还是利兹大学地球与环境学院的博士研究生,如今她在伦敦石油技术数据系统中心(Petrotechnical Data Systems in London)工作。她说:“这些出露的岩层让我们能一窥深海古生物的旧貌。虽然它们曾生活过的沙层已经变为沉积岩化石,但这些岩层让我们知道现代海洋钻蚀生物也应该生活在相同的沉积环境中。”

“钻蚀生物生活在已经形成的深海底层沉积物的空隙网络中,并且留下了许多活动痕迹。当含沙量较大的水涌进泥层时就会形成这些空隙网络,我们将它们变成沉积岩化石后的产物称为‘侵入体’。这样的沉积结构更易于生物进行钻蚀并获得营养物质和氧气。了解侵入体的形成过程有助于我们判断古生物的生活环境,还能评估它们钻入海底沉积物的最大深度。”

科学家们通常认为,这些分支结构上的足迹化石是由生活在沉积物顶部20厘米的生物留下的,这是由于沉积物中的氧含量与食物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所以它们很难到达沉积物1.5米以下的深度中。

研究团队在海底地下8米处的碎屑岩侵入体边缘发现了这些生物扰动的痕迹。

这些生物活动的痕迹只有在生物钻洞几小时或者几天的条件下才能产生,而洞穴的大小表明“钻洞者”是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比如小虾或蠕虫等)。

另一位合作者、利兹大学的沉积过程学教授Jeffrey Peakall说:“该研究是我们在极少探测的地球环境中打开的一扇‘发现之窗’。我们对现代深海海底环境知之甚少,更别提海底古环境了。这些足迹化石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 生活在海底最深处的生物可能要去砂质沉积物中寻找,而不是我们现在常去开展探测调查的粘土和粉砂层。”

翻译:胡砚泊

本文来自:环球科学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责任编辑:环球科学]
分享到:
文章排行榜
©2011-2025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775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t20181227_903516_taonew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