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81227_903545_taonews.html
资讯
首页  >  专题  >  环球科学  >  环球科学<前沿资讯>

致死性蜱传病毒威胁东亚

来源:环球科学

 

  经长角血蜱叮咬传染人的一种病毒正在东亚流行     图片来源:Aukid/iStock/Getty

  致死性蜱传病毒威胁东亚

  研究人员担心感染人数将进一步上升

  东亚的传染病专家们正在为一种可致死的蜱传病毒的今年流行做准备,这种病毒可导致一种叫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的疾病,自从该病在近十年前被首次发现以来,患病人数迅速增长。

  当地的科学家们对患病人数的激增而表示担忧,同时也有迹象表明这种病毒比以往想象中的更要容易传播。今年3月,首个用于治疗SFTS的药物的临床试验在日本开展,研究人员表示政府应该投入更多资源来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支持该病毒的研究。

  来自东京国家传染病研究所的病毒学家Masayuki Saijo参与了这次临床试验的开展,他说:“这是我们的责任与义务去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

  2009年,SFTS首次在中国被报道,研究人员从一群患者的血样中分离并鉴别了病毒,这群患者都有相似的临床症状,包括高烧、胃肠道疾病、白细胞数目低和血小板数目减少(血小板减少症)

  在那年,病毒使30%的中国患者丧生。2013年,情况变得更加严重,病毒首次在日本和韩国被报道,超过1/3的日本患者和将近一半的韩国患者在当年死于SFTS。

  不管在哪个国家,感染的人数都在迅速增加,2013年时,韩国只有36例被报道,而在2017年,这一数字上升到了270例。同样,中国在2010年报道了71例,而在2016年,有将近2600人遭到了感染。日本在2016到2017间,感染人数也增加了50%。

 

  预后的提高 

  三个国家都采取了措施教育疫区的医生与群众,谨防蜱虫叮咬。目前治疗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中国,2016年间只有将近3%的患者死亡,在日本这一数字为8%。韩国的死亡率也从2013年的47%降到了2017年的20%。科学家们将死亡率的下降归因于早期发现和更好的综合治疗,也有可能是因为更广泛的筛查将相对温和的病例也诊断为此病,尽管如此,目前尚未有完全痊愈的病人。

  SFTS病毒并不会进化成像埃博拉(Ebola)一样传播极快的疾病,患病者也通常局限于农民和猎人等经常在野外活动的人,因为他们接触到病毒携带者长角血蜱的机会大得多。

  同时也有许多人认为病毒的感染人数和潜在威胁遭到了低估。韩国济州国立大学的微生物学家Keun-Hwa Lee表示,尽管目前该病有相对较好的预后,但它仍是韩国致死率最高的传染病。同时,感染人数的升高也导致该病每年在全球范围内带走超过100条生命。

  许多动物,包括山羊、绵羊、牛和鹿,都会将蜱虫和病毒带给人类,而且通常动物感染了病毒并不会有明显的症状。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生物统计学家鲍倡俊认为,当前对于已知疫区所做的努力有可能会得不到成效,因为疾病的流行过程可能会随着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而改变,所以有必要加强对潜在地区的研究以提前预防。

  就在去年,日本报道了两起特殊的SFTS感染,就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其中一位女患者很有可能是因为被猫咬伤而造成严重的病毒感染。在另外一起病例中,一名男性因狗感染。东京国立感染病研究所主任Kazunori Oishi说“根据往年的经验,现在我们必须考虑到接触家养动物的风险。”

   

  临床试验 

  上个月,治疗流感的新药,法匹拉韦(favipiravir),的临床试验在日本启动。2014年,当埃博拉病毒在西非流行时,这一药物同时也被用于治疗感染埃博拉的患者。Saijo表示,这一药物可以作用于埃博拉病毒和SFTS病毒共有的一个分子结构,以达到治疗效果。

  尽管患病人数上升迅速,科学家们仍不能确定这种病例的增多是由于人们对该病更加警觉,还是携带这种病毒的动物和蜱的数目增多,又抑或是人们进入疫区后感染风险的升高。国家传染病研究所兽医学系的主任Shigeru Morikawa说,有研究人员推测,由于越来越少日本人打猎野生动物,鹿、野猪等蜱虫宿主数目大量上升,最后导致蜱虫数目的增多。

  目前SFTS病毒以及它的传播方式尚未研究清楚,研究人员担心SFTS的患者数目仍会进一步增多,随着暖空气的回归,人们走出户外,也增加了接触蜱虫的可能性。国家传染病研究所的病理学家Hideki Hasegawa表示,患病人数会越来越多,现在才刚刚开始呢。

 

  作者:David Cyranoski

本文来自:环球科学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责任编辑:环球科学]
分享到:
文章排行榜
©2011-2019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t20181227_903545_taonew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