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首页  >  专题  >  环球科学  >  环球科学<前沿资讯>

拯救“流鼻涕的水獭”

来源:环球科学

成年大鲵。(图片来源:Jill Utrup/USFWS Flickr

 

这种美洲娃娃鱼身长两英尺,生活在密苏里州一带,拥有诸多不同的名称。

但是它们的学名叫做美洲大鲵(Cryptobranchus alleganiensis bishopi)。

更加通俗地来讲,这些体型巨大的两栖动物有着各种各样的绰号,比如,“泥潭魔鬼”,“流鼻涕的水獭”,“阿勒格尼的鳄鱼(Allegheny,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一地名)”,甚至“老牌千层面配菜”,但是如果它们能说话,一些生活在圣路易斯动物园的美洲大鲵可能会互称妈妈和爸爸。

圣路易斯动物园是全球唯一的繁殖美洲大鲵的机构,并且成果显著。自2011年起,他们项目中的成年大鲵已经产下6500多颗蛋,其中有5100多颗蛋已经孵化为幼年大鲵。

这一成果至关重要,因为这一物种在野外的存活率并不高。野生美洲大鲵的数量也很难计算,因为它们属夜行动物,隐藏在偏远河流中的大石头下。但是最近的估计显示,由于栖息地的丧失,环境污染,杀虫剂的使用,疾病肆虐,建筑造成的河流淤积以及非法宠物交易等原因,成年大鲵数量已经从几十年前的2.7万左右降至如今的约600只。

动物园正在致力于提高美洲大鲵的数量。在过去的几年里,许多在动物园里出生的大鲵,以及从密苏里河收集来的卵中孵化的幼年大鲵都已返回它们原始栖息地。截止去年10月,动物园已经放生了5792只幼年美洲大鲵,以及319只东方大鲵(另一亚种)。

 

2周大的幼鲵。(图片来源: Mark Wanner/圣路易斯动物园

 

照顾这些大鲵是天职所在。动物园爬虫和水生动物负责人Mark Wanner说:“这个项目的一部分内容就是保护这种古老的物种,它们已经存活了数百万年,而且就生活在我们密苏里州,这具有特殊的意义。”

动物园爬虫学馆长Lauren Augustine补充道:“每当我走进这个展馆,我都特别激动。它们是非常不可思议的物种,也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将我们和密苏里州的人们联系在一起。我个人非常喜欢它们如同鳄鱼般进食的方式。大鲵因拥有大嘴而闻名,在野外主要以龙虾为食,但是众所周知,它们能吃下任何它们能整口吞下的东西。

它们的进食方式可能很神奇,但是更重要的是繁殖方式。和许多圈养物种一样,在人工栖息地,大鲵需要特殊的环境才能生存和繁殖。在动物园里,成年的大鲵生活在两条室外人工小溪中,每条溪流长40英尺,深6英尺,有足够的岩石可供藏身。另外,有四间温控房,其中一间屋子里还有一条32英尺长的室内溪流。

室内的设备经过精心设计来,模拟大鲵在自然环境中经历的涨潮和退潮。Wanner说,我们试图尽可能地来模拟自然条件。我们装有冷却装置和沸腾装置,并且全年温度会根据史上的野外河流温度而调节。我们还可以模仿降雨,调整风速,在任何给定的时间抬高或降低水位。

但是真正成功繁衍大鲵的秘诀在于溪水本身,具体指的是水中的物质。

Wanner说:“我们认为关键在于溶于水中的物质总量和离子浓度。由于添加了硝酸盐、亚硝酸盐、氮氨和磷酸盐,动物园的溪水更加像真正野外的河流,再加上模拟全年河水状况,这些都促使大鲵繁殖成功。2011年,动物园想出这一法子,Wanner称之为“独家秘方“,此后,大鲵受精卵和孵化的卵的数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这一结果证明之前使用的溪水可能太过纯净。Wanner说,我们还不是百分之百确定,不过我们相信,大鲵的精子是被硬水破坏的。

事实证明,与其他品种的娃娃鱼的繁殖方式相比,大鲵的繁殖方式更像鱼类的繁殖方式。雌性产卵,雄性再释放精子(或者专业词汇叫做 “鱼白”)。精子通过水流接近卵子,但是如果水流破坏了卵子,精子则无法进入卵子。改变水的成分似乎解决了这一问题。

 

在卵子中正在发育的大鲵。(图片来源:Mark Wanner/圣路易斯动物园

 

项目中另一个重要的工具是一系列人工筑巢箱,即雄性用来寻求巢穴的地方。卵子受精后,雄性大鲵会留在周围保护它们。Wanner说,如果另一个雄性试图进入这个箱子,捍卫者有时会为了保护巢穴而战斗到死。这种极端情况不经常发生。大多数情况是头部或者前肢被咬的一方雄性就会离开。

水流和筑巢箱配合运转得很好。他说:“我们认为两者共同促使了大鲵繁殖的成功。”

当然,这一切不是全靠大鲵自己完成。Augustine指出,精心照料这些动物的工作人员非常敬业,这也是他们的秘诀之一。他们极其注意细节,有一套具体的程序来追踪和保存这些动物们多年间的数据,这也有益于促使项目的成功。团队包括三位全职大鲵管理员,一位兼职管理员,一位周期性的管理员,每学期还有很多的实习生。该项目与美国鱼类和野生动物管理局(U.S. Fish and Wildlife Service)和密苏里州自然保护部(Missouri Department of Conservation)都有合作伙伴,更不用说动物园兽医、营养学家、志愿者和其他的帮助和支持。

Wanner说,这确实需要一只队伍来运行整个项目。

最近,这只队伍见证了项目最新的进展:在刚过去的10月份里,一只7岁大的老年雄性大鲵成为了39只幼鲵的父亲。这是圣路易斯动物园出生的第一批由第一代圈养大鲵生产的二代大鲵。

Wanner重述了孵化的阶段:那是一个雨天,爬虫学家Jeff Briggler,无疑是世界最好的大鲵生物学家之一,刚好在动物园里查看蛋的状况,我们发现了一颗受精卵。那就是Jeff激动地喊出“呀呼”的时刻。那天绝对是伟大的一天。

同样,这一成果也极其重要,因为美洲大鲵在野外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气候变化可能是下一个迫在眉睫的威胁。证明人工饲养的生物能够继续繁衍下一代可能是该亚种在动物园和野生生存的关键。

在她提及悲伤的消息之前,Augustine说:“我认为这个项目可以保证悲剧不再重演。大鲵在野外的河流系统近日遭受了一场大洪水,事后的调查没有发现任何幸存的大鲵,这意味着在野外整个遗传体系可能被彻底摧毁。幸运的是,我们拥有源于那一河流系统的生物,这给与了我信心,这一项目将拯救大鲵这一物种。”

大鲵在野外需要6至8年才能发育至成熟,所以,在动物园出生的幼鲵进入待交配状态的数量更多。第一次雌性大鲵不会产很多卵,Augustine说这是典型的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的特征,但是卵子的大小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这意味着圈养大鲵的数量可以很快得到增长,同样的,能够放生回野外的幼鲵的数量也会随之增多。

当然,我们还需等待在几年,得知这些放生后的幼鲵的处境,才能真正验证项目的影响。动物园放生的每一只幼鲵都被标记以便后面的捕捉和鉴别。跟进这些被放生的幼鲵情况,将告诉我们之前所有的努力是否都得到了回报。

Wanner说:“当我们发现在动物园被养大的雄性大鲵,放生后,正守卫着他的受精卵时,这将标致了我们取得的巨大的成功。”


作者:John R. Platt(The Revelator的编辑。一位获奖的环境记者,他的作品发表在Scientific American,Audubon,Motherboard及其他许多杂志和出版物上。他的“Extinction Countdown”专栏从2004年开办以来,内容涵盖了1000多种濒危物种相关的新闻和科学内容。)

翻译:高闻笛

审校:赵欢

引进来源:科学美国人

本文来自:环球科学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责任编辑:环球科学]
分享到:
文章排行榜
©2011-2022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775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t20190909_924461_taonew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