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首页  >  专题  >  环球科学  >  环球科学<前沿资讯>

假冒克星:可食用的药品“安全标签”

来源:环球科学

研究人员发明出一种丝质薄膜“安全标签”,用于贴在药物胶囊的表面。上图利用绿色滤光镜拍摄。

(图片来源:普渡大学/Jung Woo Leem)

美国缉毒局的报告显示,即使处方药带有明显标志、颜色、形状或包装,也不能杜绝假冒处方药的现象。

普渡大学研究人员正致力于在药品中嵌入可食用的“安全标签”,来对抗伪造者。伪造者要想仿制这类药物,就必须解开肉眼不可见的复杂图案。研究工作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假药是一个兴盛的行业,至少占全球医药贸易的10%,但同时,每年也夺取数千人的生命。在美国,从癌症、糖尿病治疗到勃起功能障碍药物等,均有假药。已有46个州报告假冒阿片类药物致死的情况。药物标签不仅可以防假冒,还可以帮助药房在出售前更好地验证药品的真伪。

普渡大学韦尔登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副教授Young Kim说:“每个标签都独一无二,安全水平更高。”标签作为每个药物胶囊或片剂的数字指纹,使用一种最初为信息和硬件安全研发的认证技术——被称为“物理不可克隆功能”(PUF)。PUF能在每次受到刺激时产生不同反应,使其不可预测,极难复制。即使是生产商,也无法制造出两枚完全相同的PUF标签。

最早研制出可食用PUF的是Kim研究团队。PUF是一种在基因层面上,由丝蛋白和荧光蛋白融合而成的透明薄膜。因为标签很容易被消化,且完全由蛋白质组成,所以可作为药片或药丸的一部分被食用。用不同的LED光源照射标签时,会激发丝状荧光微粒,每次被照射时,标签都会产生不同的随机图案。微粒可发出青色、绿色、黄色、红色等荧光。

随后,从这些图案的成像中可以提取数字信号生成安全密钥,药房或消费者可以使用该密钥来辨别药物的真伪。研究人员正在针对这一过程开发适用于药房和消费者的手机应用。

丝状荧光微粒排列成图案,药品伪造者极难复制。这类图案就像指纹,药房和消费者可用其验证药物的真伪。

(图片来源:普渡大学/ Jung Woo Leem)

普渡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后Jung Woo Leem说:“使用流程大致是,用手机的LED灯照射标签并拍照,然后手机应用会识别药物的真伪。”Leem表示,标签还有望储存更多信息,比如剂量、有效期等等,而不仅仅是辨认药物。Leem发现,标签的有效期至少为两个月,期内蛋白质没有发生分解。研究团队将进一步确认标签有效期能否与药物有效期一致,且标签是否会影响药物的关键成分或药效。

作者:Kayla Wiles

翻译:巢栩嘉

审校:赵欢

引进来源:美国普渡大学

 

本文来自:环球科学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责任编辑:环球科学]
分享到:
文章排行榜
©2011-2022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775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t20200216_940599_taonew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