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首页  >  专题  >  环球科学  >  环球科学<前沿资讯>

社交媒体是怎样改变医学研究的面貌的?

来源:环球科学

图片来源:pixabay

埃斯特·朱的推特在2017年八月之前仅拥有几千名粉丝。朱是俄勒冈健康科学大学(Oregon Health & Science University)的一名急诊科医生,平常接触的主要人群是她的同行们。但是,她所发布的一条讲述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种族歧视经历的推文发生了病毒式传播——那一晚,她的推特粉丝数量涨至20000,而现在,她在推特上拥有近8万粉丝。

“推特在专业上对我的帮助是十分实在的,”朱说。推特不仅可以让她认识更多同事与朋友,同时也提供了机会,让她可以在医学界为种族与性别平等发声。“很难想像,如果没有推特我的事业将会是什么样子。”

作为这一平台上的一名知名度较高的医生,朱因为她所拥有的众多粉丝而成为了她所在医疗圈子的“异类”——但她同时也是另一逐渐庞大的医生与科学家群体中的一员——他们都将推特视为自己职业生涯的一部分。《自然》杂志2014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有13%的科学家在使用推特,到了2017年,PLoS One期刊上发布的一项研究显示,有超过45000名科学家拥有推特账号。

大多数的科学家与医生并没有像朱一样拥有众多粉丝,但他们同样发现推特对他们的事业大有帮助。“推特减少了我们专业上的限制,”Ankeet Udani说,他是一名麻醉医生,同时也是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医学院的一位医学教育专家,他在推特上为住院医生们开设了一个期刊俱乐部。“推特使科学研究的门槛变低了,”加利福尼亚大学与退伍军人事务部大洛杉矶医疗系统的心脏病专家Janet Han表示,她同时撰写了一篇关于医学领域社交媒体应用的文章。“不管是一年级的学生还是部门主管,所有人都可以拥有推特账号,”她说,“每个人都可以与所有人取得联系。”

这一平台也正在从基础上改变科学家们探索、讨论与分享各自研究的方式。对于参与者来说,推特并非业余活动,而是一项重要的交流工具,Vinay Prasad说道。他是俄勒冈州健康科学大学的一名血液肿瘤专家,同时也是一名拥有超过三万粉丝的活跃推特用户。但这一改变同时也伴随着“成长的阵痛”,不论是个人还是权威机构,都在探索如何将社交媒体融入传统的成果度量方式中。“这可能是医学领域最具破坏性,同时又最有益的事件。”Prasad说。

即时分析

在推特出现之前,研究者们对他们领域新的发现进行讨论批评的渠道很少。他们可以通过写信给期刊编辑或是在期刊上发表评论文章来表达意见,但只有在编辑同意其观点的情况下,讨论才会被允许出版。即使是可以出版,意见在数周内也不能够被看见。研究者们也可以通过进行实验并发表论文的方式进行讨论,但同样也会受到接收渠道和时间上的限制。博客允许自己发表意见,但人们往往很难发现它们,而PubMed Commons平台虽然给研究者们提供了直接对论文进行评论的途径,但从没有流行过,在2018年时停止了运营。

推特回避了这些限制,同时允许针对新文章即时、公开地进行讨论,Jordan Gauthier说,他是弗瑞德·哈金森(Fred Hutchinson)癌症研究中心的一名研究人员,他在推特上拥有2000位粉丝。“在文章发表的当日,人们就可以阅读并进行讨论。”

推特评论改变了以往期刊所处的位置,给了每个人进行学术讨论的机会,并具有高度的透明性,Prasad说:“这是一次伟大的科学评论民主化。”开放的平台允许一些不够准确的评论与批评存在,他补充道,“但我相信,环境本身有能力将讨论的注意力转移到正确的方向上去,错误的评论得不到相同数量的转发。”

有时,在推特上所获得的反馈会比通过正式途径获得的那些更为中肯、更具有批判性。“推特上的评论者就像是想要一拥而上将论文撕碎的鲨鱼一样”Gauthier说,但他们的攻击其实可以督促提高研究的质量。“我会这样想——我会不会遭到网上数据学家的抨击呢?”他说,“这可能可以帮助我做得更好,对研究方法进行改进,并使我考虑,这个领域的其他人而不只是和我坐在同一办公室里的那些人会怎么思考。”

线上俱乐部

有时,关于论文的在线讨论会在推特期刊俱乐部进行。在期刊俱乐部,研究者们可以一同对新的论文或是会议报告进行批判性的检验,它是交换想法,进行学习的重要平台。传统的期刊俱乐部往往是以个人形式进行的,而且往往受地域限制。而在推特上,这些限制都消失了,比如说,Udani为麻醉科的住院医生们在推特上设立了一个期刊俱乐部。麻醉医生线下通常很难相互交流,而利用推特,他们可以与来自全世界的同行对论文进行讨论。“这是对有些过时的传统期刊俱乐部的一次改变。”

一项基于医疗放射期刊俱乐部所进行的形势分析对推特期刊俱乐部的教育潜力进行了调查,总结线上环境所具有的弹性与易于接触性,这是线下俱乐部所没有的特点。它也让更多人可以围观讨论,而没有参与其中的压力,同时可以进行全球性的讨论,模糊了资历、等级。调查显示,#MedRadJClub这一期刊俱乐部进行一小时的讨论,可以吸引245位参与者发送4559条推文。

不仅如此,推特也给了那些没能被高影响因子期刊接收的文章第二次机会,明尼苏达州罗切斯特市梅奥诊所女性心脏诊所的创立者,心脏病专家Sharonne Hayes说道。2017年她作为通讯作者的一篇论文首次指出,较之男医生,女医生在会诊(医生们通常在会诊时和同事们讨论病例)时被以正式的“博士”头衔介绍的几率要少一半以上。这一团队将该成果投稿给了三家高影响因子期刊,但均被拒稿。

“我能感受到的是,审稿人们并不将这一发现当真,”Hayes说。这一篇文章最终被一本低影响因子的女性健康期刊接收,但她将这篇文章发布在了社交媒体上,并撰写了一篇博文来解释这些发现。这样,这篇文章虽然发表的杂志阅读量较低,但接触到了更多的读者,“最终,我们的文章被《时代》和《华盛顿邮报》引用了。”

学术界依然还在寻找将社交媒体纳入传统评价体系中的方法。Hayes则认为转推数与点赞数并不能等同于研究的科学价值。

权力结构的倒置

在科学研究传统的权力结构中,高影响因子的杂志,终身教授与有声望的机构往往最具分量,但社交媒体提供了另一种选择。在推特上,没有终身教职、初入某行业或是发表论文有限的研究者们都有机会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但是,在推特而不是诸如期刊之类的传统媒介上传播知识,获得的评论有时会不够切题或是不够严格。在2014年,一位研究人员设计了一项量表“卡戴珊指数”,来比较评估科研人员的推特粉丝数与他们被接受文章的引用数,暗示有些推特“网红”并没有在学术上取得成功——但这一猜想没有得到证实。

这一量表受到了许多人的批评,包括那些“唯引用数论”的人,事实上,后者对于年轻研究者们是极为不利的,他们往往引用数都比较低。“那些希望寻求更广泛讨论的研究者们往往对此感到不满,就好像这是件坏事情。”Prasad说。

朱表示,学术界正在丧失理智。“几年之前还是一副不同的景象,”她说。“现在不会再有人抱怨你将原本应该用来写论文的时间都浪费在了推特上。”

一些机构已经开始在推广与招聘时将社交媒体活动考虑在内,Eric Topol表示这将是积极的一步,他是斯克利普斯研究所的一名心脏病学家与遗传学家,同时在推特上拥有177,000位粉丝。“渐渐地,这将成为学术界交流想法的一种方式,并且成为了研究人员除了引用之外的补充。”他说。

然而,这只能占据评价的一小部分,Hayes说。“受欢迎不是某人成为全职教授的理由。”组织机构需要弄清楚,社交媒体在他们的评估中占有多少分量,并判断哪些类型的应用是和科学研究工作相关的。“我们需要将其有效性的评定系统化,”Hayes补充道,“但目前为止这还是一片未知的领域。”

朱最开始并不认为社交媒体应当作为职称晋升评定中的一部分,但她表示自己已经被说服了。“我被社交媒体上大家所分享的严谨且高质量的学术信息折服了。”那些‘推特导师’们事实上十分严格。这其实是极好的医学教育机会。然而,朱同时也表示,需要有严格的、定量的方式来评估研究人员在社交媒体上的表现。

每个人都应该在场

如此多关于医学或是科学的讨论在推特上发生也意味着,那些完全不使用推特的科学家们将会错过这一重要的讨论形式,Hayes说。他们并不需要像Prasad或是朱那样活跃,甚至不需要发推特,只需要对推特上所发生的讨论保持一定的关注度就可以了。“我认为现在已经到了每一个学术界人士都应该保证自己拥有推特账号的时刻,他们可以不在推特上干任何别的事情,但至少可以对推特上学术界目前发生了什么保持关注,这就像是阅读期刊一样,”她说,“你不能像鸵鸟一样把头埋进沙子里,这是一个新的信息源。”

那些抵制推特的科学家们往往都有着共同的顾虑,例如推特的碎片化、使用它可能会占用自已用于其他工作的时间。Reshma Jagsi是密歇根大学(University of Michigan)肿瘤放射科的副主任,她与我们分享了在这个夏天开始使用推特前的许多担忧,“我曾经是一个推特抵制者,”她说。但她的顾虑很快被打消了——没有什么能比推特更好地对文章进行健康的讨论了。

社交媒体可能会占据更多的时间,但有节制地使用它,让它成为生产力,也不是没有可能。好的科学研究往往需要大量的时间与空间,所以时间管理是关键所在。“有些时候我会陷入其中,”她说,“我认为我们的确需要一些措施来保证你在使用推特的同时保持工作的高效。”

对推特上的大量信息进行分类筛选,并找到合适的方式使用它同样需要时间。然而,在学术讨论上完全忽略它也不是正确的解决方法。即使一个人无法在推特上获得所有信息,但总有可能找到一些,Jagsi说,“目前来说,这一去芜存菁的过程还是值得的。”

作者:Nicole Wetsman

翻译:谢瑾仪

审校:殷姝雅

引进来源:科学美国人

本文来自:环球科学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责任编辑:环球科学]
分享到:
文章排行榜
©2011-2022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775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t20200520_1020028_taonew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