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pixabay
大多数孩子对现实有良好的感知。他们知道恐龙真实存在过,而海绵宝宝却是虚构的。然而,一项新的研究发现,在孩子的大脑中,诸如圣诞老人和复活节兔子这样的文化产物的真实性介于现实与幻想之间。该研究推断,我们的礼仪习俗会影响儿童对于“圣诞老人每年乘雪橇送礼”和“牙仙送零花钱”的接受程度。
这项发表在《PLOS ONE》上的新研究的作者对176名2至11岁的澳大利亚儿童进行了调查,并让他们评价了澳大利亚Wiggles儿童音乐组合、恐龙、龙和迪士尼电影《冰雪奇缘》的艾莎公主等各种文化人物形象的真实程度。
孩子们使用从0(完全不真实)到8(极其真实)的量表,对总共13个文化形象打分。大多数参与者认为恐龙和Wiggles组合是最真实的,两者均获得了7分;艾莎公主和彼得·潘这样的虚构人物,得4分,而圣诞老人和牙仙则居中,获得6分。与特定故事中的人物相比,虚构的文化人物似乎存在于孩子们幻想与现实之间的一片净土中。
在一个由57位成年人组成的比较组中,虚构人物的得分近乎为零,圣诞老人和龙的得分接近1分,这表明该比较组中可能有一些信徒。 幽灵和外星人的得分居中,介于2到2.4分之间。
作者认为,参与相关的文化礼仪会让儿童认为相关的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圣诞节前夕把奥利奥放在家门口的传统习俗,可能会给年轻的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在当下使这段体验变成了现实。(在接受调查的孩子中,有40%的孩子说在逛完购物中心后曾去拜访过真人版的圣诞老人,这和说真正见过Wiggles组合的孩子所占的百分比大致相同。)
这项新研究的主要作者,英国基尔大学的助理教授Rohan Kapitány说:“我希望人们能更加清楚的认识到仪式习俗是可以促进,产生以及支持信仰的。” 他解释说,过去的关于孩子们感知现实的研究集中于特定类别的人物,例如电视角色。 他认为,这项新发现通过研究一系列不同的人物,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以更好地理解孩子们如何开始相信那些可能并不存在的形象。
Kapitány说:“我们同时研究了所有这些类别,我希望这项工作还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发展一种理论)来解释人们,尤其是儿童,是如何以一种合乎道德同时不太会冒犯他人的方式来相信神话的。”
发表了许多有关儿童概念发展文章的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心理学教授Jacqueline D. Woolley并未参与这项研究,她说:“从概念的角度来看,这些发现令人兴奋,因为它们比以前的工作更能体现儿童对现实的看法。很重要的一点是孩子们并不仅仅是将世界分为真实和不真实,而是有能力去思考不同层次上的真实性。”
Woolley指出,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礼仪习俗中的文化人物存在于真实和不真实之间,这可能和父母如何谈论这些人物有关。她的研究表明,与诸如铅笔之类的真实实体相比,成年人更有可能明确提出诸如圣诞老人之类的模棱两可人物的真实性。她举例补充道,相对于圣诞老人,父母可能会在讨论恐龙的存在时表现得更加确定。对于儿童来说,确定性可以增强他们对其真实性的相信程度。
Kapitány对此表示同意,并指出父母谈论他们所知道的不真实事物时是有不同方式的。 他解释说:“他们使用不同的限定词,不同的讲话方式,不同形式的证据。例如,说‘圣诞老人是真实的’并不奇怪,但是说‘奶奶是真实的’就很奇怪。”证据表明,孩子们对这些差异很敏感,并以此作为辨别某些可疑现象的信号。
“因此我们推论出了礼仪习俗的影响,” Kapitány说。出于对传统的喜爱,能接受一些善意谎言的父母会使用愈发详尽的方式来为孩子建立真实的信念。正如他开玩笑说的那样,这些都是“彻头彻尾的欺骗和阴谋”,因为放在门口的饼干到早上就消失了。
撰文: Bret Stetka是纽约市的作家,也是Medscape Neurology(WebMD的子公司)的编辑总监。 他的作品曾出现在Wired,NPR和Atlantic杂志上。
审校:殷姝雅
引进来源:科学美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