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首页  >  专题  >  环球科学  >  环球科学<前沿资讯>

澳大利亚穴居蛙应对高温的机制

来源:环球科学

研究人员揭示了一种独特的基因组成,它是澳大利亚某些蛙的生存法宝,并使它们能够更好地应对恶劣天气。

(图片来源:Stephen Mahony)

来自澳大利亚国立大学(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ANU)、比利时根特大学(Ghent University in Belgium)和南澳大利亚博物馆(the South Australian Museum)的生物学家们研究了九种新澳蟾属(Neobatrachus)的穴居蛙。这是研究人员第一次研究澳大利亚穴居蛙,以及它们的遗传特征如何帮助它们在极端环境条件下生存。

论文的主要作者之一Ian Brennan博士表示,这些穴居蛙之所以脱颖而出,是因为有些物种有四套染色体,而不是常见的两套。Brennan博士说:“这种现象虽然在植物中相当普遍,但在动物中却很少见,而其影响尚不清楚。”

“这种现象并不经常发生,但却出现在新澳蟾属的三个物种中。而且这里讨论的是三个独立的事件,因为这三个物种之间的关系并不紧密。”

研究还发现,这些具有额外染色体的多倍体物种具有更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Brennan博士说:“它们将遗传物质从一个种群转移到另一个种群的速度,比拥有两套染色体的二倍体物种要高得多。”

据Brennan博士的说法,这种独特的基因构成可以帮助蛙在恶劣的气候中生存下来。

他说:“这些蛙能够在更恶劣的环境中生存。它们被发现于澳大利亚一些气温较高且降雨量不定的地区。”

“我们认为,二倍体的新澳蟾属蛙可能受到由气候导致的栖息地丧失的早期影响,而多倍体物种似乎能避免这种命运。”

Brennan博士指出,这些多倍体物种实际上正在展示一种技术,它通常被用于保护生物学的设计中,以帮助拯救生存受到威胁的物种。

“多倍体偶尔会与二倍体交配,产生罕见的杂交后代。据我们的观察,杂交后代有时可通过交配变回多倍体,并传递来自二倍体亲本的基因。因此,多倍体可以增强其遗传多样性。这表明,动物物种之间的自然杂交比我们最初想象的更为普遍和复杂。”

这项研究已发表在《PLOS·遗传学》(PLOS Genetics)杂志上。

翻译:胡舒昶

审校:巢栩嘉

引进来源:澳大利亚国立大学

本文来自:环球科学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责任编辑:环球科学]
分享到:
文章排行榜
©2011-2025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775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t20200629_1030133_taonew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