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隔离
图片来源:Pixabay
社交隔离令美国人担忧。耶鲁大学教授Nicholas Christakis警告说,社交隔离要求人们“压抑我们深埋在人类天性和进化史中的、与他人建立联系的冲动”。记者Greg Miller等人列举了社交隔离可能引发的后果,包括“心脏病、抑郁症、痴呆症,甚至死亡”。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大陆却很少有这方面的讨论。中国的社交媒体上几乎没有任何相关话题。说到停工,中国人主要担忧的是自己、家人和朋友的安全;生活方式的改变;无聊;身体上的禁锢;以及在同时处理工作、育儿和家务的情况下,由于朝夕相处和互动时间延长而产生的社会冲突。查阅中国的学术文献,同样没有发现任何与社交隔离有关的文章。
这似乎有悖常理。群体导向的中国人难道不是应该比美国人更容易因社交隔离而产生焦虑感吗?给大家介绍一下背景:无论是西方社会还是东方社会,每个人都有社会需求,我们都会通过各种方式来满足这些需求。不过,我们的“走心”策略确实会有所不同。在个人主义更突出的西方,人们当然爱家人,但同时也非常依赖友谊,因为这种经选择而产生的纽带反映了“真实的自我”。这些友谊有助于个人成长,从而凝聚成“自我选择的一家人”。
但这些关系依赖于细致的人际互动,而不幸的是,由于社交隔离,这种互动变得困难。康奈尔大学研究人员Duyen Nguyen、Susan Fussel的研究表明,与中国人相比,美国人之间的交流更依赖非语言的行为暗示,如转头、面部表情和眼神接触。美国人也会更为不安,例如更有可能在对方缺乏肯定的肢体语言时认为对方兴致索然或不想参与。电子媒介难以很好地传达这类微妙的行为暗示,因此现在依赖Zoom(远程会议软件)或FaceTime(视频通话软件)的美国人会发现很难与他人保持联系感。
相比之下,在类似中国这样更为集体主义的社会中,人们往往倾向于通过既定关系或血缘关系,比如家人或同学来满足社交需求。这些关系虽然可能没有那么个性化,但不怎么需要维护。事实上, Qi Wang所率领的实验室团队最近发现,亚洲人几乎可以从任何一种社会交往中获得亲近感,包括谈论天气。因此,即使处于长期社交隔离的情况下,他们也很容易保持联系感。
但这并不是说疫情不会令中国人苦恼。无论从短期还是长期来看,中国人都因疫情而心忧。例如,一项针对2003年香港“非典”幸存者的研究发现,幸存者们不仅在当时受到了心理创伤,甚至在一年后他们的“抑郁症、焦虑症和创伤后症状的程度都高得惊人”。不过,这种困扰只与疾病本身有关。虽然香港在2003年也实行了社交隔离,但这种做法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却很少引起中国人的关注。有趣的是,研究发现,在SARS期间,香港居民的社会联系实际上因为社区联系的增加而增加了。
美国人有没有可能像中国人一样,不受社交隔离的困扰?可能吧。当然,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等文化现象是极其复杂和动态的,没有人能够对其进行准确预测。不过,我们可能依然会问:当前的疫情及其随之而来的经济后果,是否足以缓和目前美国极端的个人主义?这种个人主义不仅达到了世界最高水平,还达到了人类历史上的最高水平。也许吧。已经有很多大学生搬回家和父母同住了,这改变了他们亲子关系,也产生了持续影响。如果不出所料,这些成年子女可能会更敏锐地意识到血缘关系在危机中提供的安全网。
更何况,如果经济严重衰退,失业的家庭成员们可能会积极抚养下一代。核心家庭可能会变得不那么核心;多代同堂的家庭可能会激增;小年轻们可能会出现更强的集体主义倾向——这种倾向已在美国许多地方埋下伏笔,却被主流话语所淹没。在主流话语里,美国被描绘成一个独来独往的牛仔的国度。
讽刺的是,这次疫情在中国可能产生了相反的效果。解封后,中国一些城市的离婚率急剧上升,而离婚是长期以来公认的个人主义标志。据中国网站“第六音”报道,南方城市深圳的离婚需求如此之大,以至于“夫妻要提前一个月预约才能离婚”。而在一座湖南小城市,离婚相关的管理人员已经忙得“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
当然,疫情期间宅家的压力只是离婚的部分原因。比如在美国,家庭暴力事件激增也导致了离婚率的升高。但也有些离婚的原因可以追溯到个人主义思想的浮现,例如强调选择和自愿努力,淡化责任和义务。因此,当34岁的张宁(音译)被困在武汉独自照顾儿子和公婆几个月后,她被丈夫的消极态度激怒了。她告诉“第六音”:“我给他打电话本想释放负面情绪,一开始他还安慰了我一下,但后来他就不耐烦了。”然后有一天,他对她发火了:“这一切不都是你应该做的吗?”张宁说,这就是典型的集体主义反应。
总之,虽然中国人可能不会像美国人那样经历社交隔离带来的焦虑,但这场全球疫情似乎在某些方面启发了一些人的个人主义思维方式。当然,离婚率和离婚理由只是中国庞大故事的一小部分。全球化使东西方的物理距离大大拉近,那这次疫情是否会使我们的心理距离也稍微拉近一些呢?有可能哦。
关于作者
Gish Jen
Gish Jen的新书是《反抗者》,这是一本小说。她也是《行李领取处的女孩:解读东西方文化差距》(The Girl at the Baggage Claim: Explaining the East-West Culture Gap)一书的作者。
Qi Wang
Qi Wang,教授,康奈尔大学人类发展系主任。她是《时间与文化中的自传性自我》(The Autobiographical Self in Time and Culture)一书的作者。
翻译:曾雪琪
审校:施怿
引进来源:科学美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