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飞机投放阻燃剂 图片来源:原文
城市噪音污染越来越严重。野火愈演愈烈。气候变化正在扰乱世界各地自然事件的发生时间和动植物的生命周期。这些是联合国一份关于新兴环境问题的新报告中强调的主要环境威胁。
这份报告是2016年开始的一系列报告中的最新一份。前几期报告警告说,多种环境危机问题正日益严重,包括人畜共患疾病、微塑料、抗药性微生物、环境变化和气候迁移、自然景观破碎以及永久冻土融化等。
其中一些问题并不新鲜,科学家们多年来一直在对其中许多问题发出警告。尽管如此,这些报告通常会突出强调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似乎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稳步恶化。他们还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有科学根据的想法。新报告强调了气候变化带来的可能后果,以及迅速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
自然事件发生时间的日益不匹配是一个主要问题。随着全球气温上升,许多自然生态系统正在失去同步。为了适应更早到来的春天或暖冬,某些动物物种开始比过去更早或更晚地迁徙。有些植物在春天比之前更早开花。作物以不同的速度或在季节的不同时间生长。动物正在迁入地球的新地区。
问题在于许多动植物物种已经进化到相互依赖的程度。如果一个物种以不同的方式或速度适应气候变化,它可能会对相互依赖的两个物种以及整个生态系统造成连锁后果。例如,许多开花植物依靠昆虫授粉。一些植物现在的开花时间提前了。但是,如果它们所依赖的蜜蜂和蝴蝶没有在季节早期出现,那么这两种生物可能会失去同步。这对依赖授粉繁殖的植物来说是个坏消息,对依赖植物为食的昆虫来说也是个坏消息。

昆虫授粉 图片来源:pixabay
这种不匹配也将对人类社会构成威胁。如果作物不能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茁壮成长,它们可能会导致农业灾难和渔业减少。
报告警告称,解决这些不匹配问题的方法是有限的。环保主义者可以针对一些濒危的物种或受到威胁的生态系统寻求更多的保护。但是,解决气候变化这一首要问题是唯一且真正的解决办法。
报告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完整性,停止破坏栖息地,修复生态系统,将有力改善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系统。然而,如果不继续努力大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这些保护措施只会延缓这些基本生态系统服务的丧失。”
日益严重的野火是报告中提出的另一个主要话题。

野火 图片来源:pixabay
每年,全世界有150多万平方英里的土地被野火烧毁。其中,大约三分之二的烧伤面积发生在非洲大陆。尽管如此,许多地区的野火火势仍在恶化,从北美的北方森林到澳大利亚的灌木丛,再到南美洲的热带雨林。
导致野火恶化的确切因素因地而异。例如,在亚马逊雨林或印度尼西亚的热带森林等地,为了给农业发展让路而砍伐森林往往是野火恶化的一个主要因素。在这些地方,通常用焚烧来清理土地以供耕种。尽管如此,气候变化仍然是一个统一的因素。在全球各地,气温上升和干旱风险增加正在加剧“火险天气”的风险。火险天气是指干燥多风、易发生大火灾的天气。
日益严重的野火是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的重大威胁。它们造成死亡、环境破坏和流离失所的可能性正在加剧。野火也会产生大量可能飘过整个大陆或海洋的空气污染。例如,去年夏天北美西部野火产生的烟雾最终飘过整个大陆,在纽约产生了雾霾。
与此同时,自然生态系统可能需要数年时间才能从严重火灾中恢复过来。如果在恢复期内发生更多火灾或干旱等其他环境干扰,一些自然景观可能会被永久性改变(引自《Climatewire》1月11日的文章)。
解决气候变化的根源问题是解决野火问题的主要方案。尽管如此,野火仍然是复杂的事件,可能受到其他人为因素的影响。其他措施如解决森林砍伐等根本问题、改善脆弱地区的消防管理技术等,也对解决野火问题大有帮助。与此同时,消防管理人员还游说政府增加消防资源。他们还可以促进社区更好地参与规划和战略制定,包括与土著社区共同探讨消防管理技术。
新报告还强调了城市化进程加快带来的一些不太明显的后果。报告指出,噪音污染是一个日益严重的公共健康威胁。这不仅仅是因为噪音对城市居民来说很烦人。而且由噪音引起的压力和睡眠障碍会增加心理健康问题、心脏病、糖尿病和其他不良健康后果的风险。
欧洲环境署(European Environment Agency)最近的一份报告估计,长期暴露在环境噪声中会导致欧洲每年约有12000例过早死亡和48000例缺血性心脏病新发病例。
报告还指出,为了应对噪音污染,城市规划者可以考虑诸如实施交通限制、种植更多树木或建造更多绿地等解决方案,这有助于缓冲城市噪音。
其中一些相同的解决方案具有多重环境效益。限制交通和建造更多绿色空间经常被提议作为改善当地空气质量、减少碳排放和降低城市温度的手段,并且,随着全球变暖,这些考虑因素越来越重要。
撰文:Chelsea Harvey,E&E News杂志记者。
翻译:彭容
审校:曾小欢
引进来源:科学美国人

本文来自:中国数字科技馆
本文是中国数字科技馆(www.cdstm.cn)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否则我们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
[责任编辑:环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