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首页  >  专题  >  环球科学  >  环球科学<最强大脑>

眼不见心不烦:让记忆随风而去吧

来源:

导语:你有没有试着去忘记什么?忘记曾经的初恋?忘记一次糟糕的经历?忘记很蹩脚的一次公众发言?但是你有没有想过那些你尝试去忘记的事情真的消失不见了吗?它们去了哪里?会潜藏在你的潜意识里准备给你出其不意的一击?还是真的烟消云散了?让我们跟随作者一探究竟吧!

关键词:记忆;遗忘;知觉;错觉

我的祖母以植物人的状态在医院的床上度过了她人生中最后几个月。糖尿病在很久前就夺去了她的视力,她的记忆力也已在几年前就开始消退。在祖母去世前不久,她直直地看着我问我有没有孩子(我之前就已经告诉过她没有了)。也就是在那一刻,我意识到我即将要失去她了,这比她认不出我更加令人伤心。在临终之前,她似乎陷入了深深的昏迷中,期间少有地神志清醒了几次。每次她的意识有所恢复,我都希望她能够继续好转,但之后她都会再次深陷进去,就像要潜水前先浮出水面喘口气那样。

那时我住在美国,但一有机会我都会坐飞机回西班牙去看望她,虽然没那么频繁。她能认出我是她长孙的那零星的清醒时刻现在都成为了珍贵的回忆(即使那些回忆并不都是积极温暖的——在祖母去世之前,她受了很多苦)。我珍惜每一次这样的互动,并将永远铭记。

我的妹妹与祖母住在同一座村庄里,在祖母在世的最后几个月里,她也有一些与我相似的珍贵记忆——可能比我多,因为她每隔一天就去拜访一次。多年来,她会经常与我分享这些记忆,尽管有些对她来说很痛苦,这让是我很感激。只是除了一个回忆。那件事尤其令我伤心,尽管我从未向她抱怨过,但是我真心希望她从未告诉过我。

在她第一次告诉我那件事的几年后,她再次向我描述了那件事。重温旧事使我意识到,之前我已经用某种方式成功将它遗忘了。当时我希望自己能够再次忘掉它,但是我知道这记忆是要一直保持下去了。后来我发现是我错了。自上次和妹妹的谈话已过去了好几年,但我无论如何都无法再记起那件事。

我知道那件事非常可怕,并且给我的冲击不小,我想那可能是和我祖母所经历过的生理或心理上的痛苦有关。但是这只是凭经验做出的猜测。记忆就这么重新消失了。谢天谢地。

但是,事实真是如此吗?我两次抑制了自己对这件事的有意识记忆,仅留下一个无意识的痕迹顽固地潜藏在我的意识之下?

研究结果表明,人能够通过主动忘记来减少对不愿记住的记忆的回想。通过抑制海马体这一对记忆形成至关重要的脑结构,人们可以自愿抑制记忆的恢复。但是直到最近,人们一直不知道被抑制的信息是否能够以无意识的形式保存下去然后导致一些未知的心理问题——至少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是这么认为的。

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去年发表的一项研究中,神经科学家Pierre Gagnepain和他的同事对“被抑制的记忆是否会以某种我们意识不到的形式影响我们的知觉”这一问题展开了研究。为找到这一问题的答案,他们请参与实验的被试们记住一些配有图片(如:双筒望远镜)的单词(如:责任)。之后,实验正式开始。在“想象”组,被试们被要求以词作为线索去回忆与之相匹配的物体;在“无想象”组,被试要抑制物体进入他们的意识中。实验者要求被试“不要分心,要集中注意力于提示物,且若物体尝试侵入意识时要试着去抑制它。”同时,实验者会用功能性磁共振成象技术给被试的大脑活动成像。

被试一完成实验,科学家就要求他们去分辨在视觉噪音下呈现过的物体。这是为了发现曾抑制过的物体是否会比未被抑制过的物体更难于觉察。在完成任务时,他们再次扫描被试的大脑并给他们做功能性磁共振成象。

结果表明,抑制记忆会削弱随后的视觉感知。被试发现,被抑制的物体较其他他们最近见到的,没有受到主动抑制的物体要更难与噪音分辨开来。脑成像结果指向了一个被前额叶调控的神经机制,这一机制似乎是通过抑制视觉皮质的活动来抑制干扰性的视觉记忆。

该研究仅限于简单的视觉记忆,但是这种普遍机制在原则上可应用于其他形式的动机性遗忘。如果确实如此,这就可成为很重要的临床应用:人们常会抑制他们意识中侵入性的创伤记忆,但是截至目前看来似乎还并不明确这种做法是否明智。

Gagnepain和他同事们的研究表明:在意识中抹去记忆亦会扰乱其潜意识的表达。也就是说,我们应该随意试着强迫自己去忘记:我们不需要的记忆不会在我们的潜意识中恣意游荡,也不会再次浮现伤害我们。

据此,我想对妹妹再说最后一句,如果她也在读的话。

Carolina,我很爱你而且你也知道我有多么爱我们的祖母。但是请你不要再给我讲这些她临终前发生的事情了。既然我已经写到这里,我也知道我再无气力和意志力帮助我第三次忘记那件事了。所以,不要再提醒我了。对那件事我真的感到很抱歉……但是真的,我不想再知道了。

作者简介:Susana Martinez-Conde和Stephen L. Macknik,两人都是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在州南部所设的医学研究所的主任。请关注他们的推特@illusionchasers

(翻译:李易瓷;审校:于婉婕、侯政坤)

本文来自: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分享到:
文章排行榜
©2011-2025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775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t20150528_341493_taonew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