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30930_321529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妈妈宝宝》

《妈妈宝宝》

开博时间:2016-07-01 14:43:00

创刊于2002年,是华人地区最有影响力的怀孕、生产、育儿、居家、亲子共读全方位杂志。

文章数
分享到:

你给孩子用对药了吗?

2013-09-30 21:59:31

2013年儿童用药安全提示

你给孩子用对药了吗?

 

编者的话

日前,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调查汇编的《2013年中国儿童用药安全调查报告》出炉。儿童用药安全已经成为全国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次调查通过采访北京、上海、广州等14个城市的3368名家长,全面了解了我国儿童的用药现状。

调查显示:

17%的家长对“儿童直接服用大人的药物,但要按体重减量”的看法同意或不确定;

22%的家长用药剂量不按医嘱;

9%的家长用药不见效后会自己加大剂量;

69%的家长症状刚一消失就停药;

18%的家长会将药物溶于食物中给孩子服用;

35%的家长会在没有医生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经验给孩子用药;

……

这么多的数字背后,提示我们的是什么?在给孩子治疗的过程中,很多家长存在着不合理甚至是错误的做法。这些做法,看似小问题,却给孩子的健康埋下了巨大的隐患。所以,给孩子安全正确地使用药物,刻不容缓!

 

本期《妈妈宝宝》杂志,邀请了原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儿科主任张思莱、北京和睦家医院药师冀连梅,共同给广大家长提出合理用药建议。我们呼吁,为了宝宝的健康,请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

 

张思莱 主任 经历/原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儿科主任

冀连梅 药师  现任/北京和睦家医院药师

 

策划/本刊编辑部

/张思莱  医师 

冀连梅  药师 

 

宝宝用药量该怎么计算?

目前儿童药物多以液体或者颗粒制剂为主,此外还有滴剂、混悬剂、咀嚼片、泡腾片剂以方便患儿口服。为了减少药物的不良味道,多采用糖浆或者加入甜味剂和香味剂的制剂、或者包以糖衣以增加宝宝的喜好,达到安全、顺利口服药物的目的。

Tips

儿科医生用药的原则是能口服用药的不采取肌肉注射用药;能够肌肉注射给药的不采取静脉输液给药,因此口服喂药是治疗疾病的第一选择。

为了孩子的依从性,还开发了一些半衰期(半衰期一般指药物在血浆中最高浓度降低一半所需的时间)比较长的药物,可以每天吃一次或者两次的药物,减少了喂药时的困难。为了让孩子更好的接受药物,家长最好选择宝宝易于接受的药物剂型或者半衰期比较长的药物。

小儿药物剂量的计算目前采取两种计算方法

●按小儿体重计算:

婴儿6个月前体重估计:月龄×0.6+3kg)或者出生时体重(g+月龄×700g

712个月体重估计:月龄×0.53.6kg)或者6000g+月龄×250g

1岁以上体重估计:年龄×27kg)或者+8kg)(城市)

药物剂量(每日或者每次)=药物/kg×估计的体重(kg

  按体表面积计算

此法认为相对准确、科学性强,但是新生儿不适合使用体表面积计算药量。对于婴幼儿来说可以采用下列公式计算出体表面积:

体表面积(平方米)=0.035m2kg)×体重(kg)+0.1(m2)(此公式仅限于体重在30kg以下者)

小儿剂量=成人剂量×小儿体表面积/成人体表面积(1.73m2

 

第一步:喂药时间的安排

 严格按照说明书和医嘱服用

喂药的时间要严格地遵照医生的医嘱或者药品说明书的使用时间。每种药物进入体内后,绝大多数借助血液到达作用部位或受体部位,并达到一定浓度才能达到治疗效果。所以,对于使用的每一种药物,医生都会明确告诉你口服药物的时间,才能保证药物在血液中有效的治疗浓度,达到治疗的目的。尤其是一些抗生素的服药时间要严格遵照医嘱和药品说明书进行服用,以迅速达到有效血药浓度,这样才能制约或杀灭细菌,控制病情的发展。

    例如,此药需要每天吃3次,每次1片,家长往往是早晨吃一次、中午吃一次、晚上吃一次。这种吃法就是错误的,它不能保证药物在血液中达到有效的血药浓度,因为在夜间血药浓度就可能下降到很低的水平,而不能达到治疗的目的。正确的口服时间应该是间隔8小时吃一次,家长可以早8点、下午4点、夜间12点各口服一次。每日2次用药指的是间隔12小时口服1次,每日3次用药指的是间隔8小时口服1次,每日4次用药指的是间隔6小时口服1次,这样才能维持有效的血药浓度,直至痊愈。

    饭前or饭后要牢记  

需要注意药物是饭前(饭前1530分钟)服用还是饭时、饭后服用。

1.一般对胃肠道有刺激的药物多建议饭后或者饭时服用,因为空腹服用会加重对胃肠道的刺激,比如阿司匹林片、钙片饭后服用就可以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

2.有的药物空腹服用能够迅速进入肠道,保持高浓度,药效发挥的好,比如一些收敛止泻药物、保护胃黏膜的药物可以在饭前30分钟服用。

3.助消化药物建议饭时服用。

4.铁剂的吸收有明显的昼夜节律,因此晚上7时服用比早上7时服用利用度高。

5.人体的血钙水平在午夜至清晨最低,因此晚饭后服用补钙药可使钙得到充分的吸收和利用。

6.脱敏的药物晚上临睡前服用效果最好。

    Tips

有的药物在症状消失后还需要继续服用到整个疗程结束才能停药,否则会引起疾病的反复,形成迁延性或者慢性的疾病。例如细菌性痢疾,其疗程为710天,即使大便外形正常,显微镜检查大便已经无脓血,还要继续用药,直至大便培养3次正常后方可停用抗生素。

 

第二步:喂药前的准备工作

1.对于新生儿或者小婴儿可以使用滴管。

2.1岁左右的孩子可以选择汤匙或者带有刻度的小量杯。

3.长把饭勺或者压舌板,如果吃的是药片还需要准备研碎药物用的小药钵将药片研碎。

4.为了减轻孩子对于苦味挥着其他异味的刺激家长可以准备白砂糖,对于大一些的孩子可以准备一些小的水果糖块。

Tips  注意同食的食物

药物不能与果汁、牛奶、豆浆、饭菜等食物一起同服,除非有特殊需要。因为这样做的结果很容易引起药物与食物间的不良反应或者降低药物的药效。

5.针对自己孩子的情况,也可以使用去掉针头的注射器。

6.搅动药物的筷子一根、白开水一杯、大毛巾一块、围嘴一条,均要经过消毒后方可使用。

 

第三步:掌握好正确的步骤

     1.选择正确的姿势

首先孩子吃药时要选择半坐位姿态,轻轻把住四肢,固定住头部,以防喂药时呛着孩子或者误吸入气管。

     2.1岁以内如何喂

对于1岁之内的小婴儿使用小滴管喂药最适宜。喂药前围上围嘴,旁边预备好毛巾,将小滴管吸进药(可以混入少许白糖)后,伸进孩子的嘴里,滴管嘴放在一侧颊粘膜和牙龈之间将药少量挤进,待孩子吞咽后再继续喂下一口,吃完药后在喂上几口水,用毛巾擦干净嘴角,然后亲亲和夸奖孩子。

    3.1岁以上如何喂

对于大一些的孩子,先做好动员工作,通过家长讲解为什么要吃药,吃药后病就会好的快一些,才能有力气玩和游戏的道理。

合作的孩子  对于比较合作的孩子可以围上围嘴直接使用汤勺喂药,喂完药后让孩子喝几口清水,用毛巾擦干净嘴角,给一块糖来解除孩子口腔中的异味,也是对孩子好的行为的一种奖励,告诉孩子今天吃药表现非常好。

不合作的孩子  如果不合作的孩子,大人抱着孩子,可以采取半坐位,围上围嘴,将孩子的两条腿夹在大人的两腿之间,孩子的一条胳膊放在大人的身后,大人一只手固定住孩子另一只胳膊。大人另一个胳膊固定住孩子的头部。另一个家长用长把饭勺或者压舌板轻轻压住孩子的舌头的中部,用汤勺或者去垫针头的注射器将药液滴进孩子的颊黏膜和牙龈交界之处,让药物慢慢流进。

压舌板或者勺把先不要取出,待孩子咽后可以放松一下,然后继续压下舌头喂药,直至全部喂完,然后喝几口清水。最后还可以给孩子一块糖,告诉他这样可以减少药物的异味,减少孩子对吃药的恐惧感。但是说服工作还是要进行的,孩子只要有一点进步就要进行表扬,直到能够自己主动去吃药。

Tips

平时家长要做好教育工作,平时不要利用吃药、打针、去医院恐吓孩子,造成孩子对一些医疗行为的恐惧感,要告诉孩子生病后就需要吃药,接受医生的治疗,这样疾病才能很快痊愈。   

 

安全用药,这些错误你可别犯

1.几种药同时吃,中西药混吃

很多家长都有一个错觉,以为药吃得越多,病好得越快,于是中药加西药,多种药一起服。事实上,无论中药还是西药,绝大多数药物进入体内要经由肝脏代谢灭活,肾脏排泄清除。由于儿童的肝肾功能还不健全,因此应尽量避免多种药物同时服用,造成肝肾损伤。

如果病情需要多药同服,也应该知道如何正确服用。例如,当需要中药和西药同服时,我们一般建议服用两种药物的间隔时间至少1个小时。

多种药物同时服用时,还需注意各药物的有效成分,以避免重复用药,加重不良反应。例如,退烧用对乙酰氨基酚,但这个成分同时也存在于许多复方感冒药中,如果退烧的同时还服用复方感冒药,就有可能导致对乙酰氨基酚过量,由此造成肝损伤。再例如抗过敏的扑尔敏,这个成分在很多复方感冒药里存在,成分列表里可能写的是氯苯那敏,如果家长们不知道扑尔敏的成分就是氯苯那敏,给孩子服扑尔敏的同时,也服含氯苯那敏的感冒药,很容易造成扑尔敏过量,由此导致孩子昏睡不醒,严重者可造成意识丧失。

1.搞混药名,看错包装

国家用药错误报告项目统计显示,将近1/4的用药错误因搞混药名所致。例如,用于儿童退烧的泰诺林和用于儿童感冒症状的泰诺。泰诺林是单一成分的药品,有效成分对乙酰氨基酚。泰诺(酚麻美敏)是复方成分药品,含4种成分,除了对乙酰氨基酚外,还含盐酸伪麻黄碱,氢溴酸右美沙芬和马来酸氯苯那敏。现在不主张给儿童使用复方感冒药,因为儿童感冒多由病毒引起,只需用退烧药将体温控制在38.5℃以下,一般5~7天就可自愈。

对于儿童高烧不退,我们一般建议使用泰诺林,如果搞混药名选了泰诺,则可能烧没退下来,反倒给儿童带来嗜睡、乏力以及食欲不振等副作用,不利于恢复体力,反而使病程延长。

药品包装相似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尤其是同一家药厂生产的不同药品。例如,儿童常用药泰诺林滴剂,美林滴剂和艾畅滴剂,是同一个药厂生产的3种不同药品,但最近发现它们的外包装越做越像,不仅是尺寸大小相似,连颜色都趋于一致。所以,家里备了同一药厂不同药品的家长也需格外小心,给孩子用药前切记仔细核对,必要时找人核对,以避免拿错而给错药物。

3.毫升毫克分不清

药品有不同的剂量单位,比如毫升(ml)、毫克(mg)等。有的时候,一些医生还喜欢用简写,这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提醒家长们仔细识别。例如,抗过敏的西替利嗪滴剂,2岁以下儿童每次的剂量是0.25ml(相当于2.5mg),有些医生喜欢写2.5mg,如果把这里的2.5mg错看成2.5ml,那给孩子服用的量就达到中毒量了,严重者会导致儿童死亡,美国报道过这样的例子。

泰诺林在中国市场上有两个浓度的产品,混悬剂的药物浓度是160mg/5ml,而滴剂是500mg/5ml,如果家长不仔细核对浓度,很容易给错剂量。去年6月,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FDA)就已经要求泰诺林生产商将这两种剂型统一成160mg/5ml,美国市场不再有500mg/5ml的剂型。在中国还没有这样的措施,因此建议家长们在家里只备一个浓度的泰诺林。

4.一分钱一分货,进口药一定好过国产药

由于中国药品安全问题频出,导致家长们选择海淘药品,这里面其实是有很大的风险的。其一,由于语言障碍,很多家长无法了解海淘药品的真正用途和用法用量。比如小蜜蜂紫草膏,淘的时候商家可能会夸大它的疗效,说成是可以吃的万用药膏,但实际上,它在美国的适应症用于提神醒脑、缓解疲劳,使用人群是2岁以上,每日最多3~4次,2岁以下使用要咨询医生。它里面的主要成分是紫草科植物,FDA曾就它的口服补充剂发出过肝毒性的警告,不含外用剂型,因此外涂要避开溃破的皮肤才不会有肝毒性。

其二,由于网上商家缺乏监管,很难保证药品质量,也很难及时获得药品的不良反应信息。例如有人海淘了缓解出牙不适的药膏,成分列表里含苯佐卡因。事实上,因这个成分可能会引起严重的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因此美国FDA和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出警告:

不要给2岁以下幼儿使用含苯佐卡因成分的药膏缓解出牙不适,可选择牙胶或用手指按摩牙床来缓解宝宝出牙不适。

5.抗生素用了2天没效果就换另一种

孩子感冒发烧,家长们首先担心发展成肺炎,于是随意使用抗生素预防肺炎。事实上,感冒发烧没那么容易就发展成肺炎。抗生素可以用于治疗细菌性肺炎,但不能预防肺炎,预防肺炎可以考虑接种肺炎疫苗。滥用抗生素将增加抗生素耐药的几率,导致孩子一旦真正需要抗生素时,抗生素不再起作用。

对于抗生素的使用,还有一些误区:其一,病好了立刻停用抗生素,没用够疗程也容易导致细菌耐药。其二,抗生素治疗细菌性感染是个逐渐起效的过程,大概需要2~3天才能看出效果,并不是吃了一个剂量就能立竿见影,因此不要随意停用或频繁更换抗生素。其三,抗生素越新越好,一进医院就要求医生开三代头孢。

事实上,抗生素没有谁比谁更厉害一说,不同的感染部位的致病菌不同,因此不同的抗生素针对不同的致病菌。比如皮肤软组织感染,一代的头孢就很有效。

6.中药纯天然,比西药安全得多

西药由于是经过临床试验才批准上市的,因此西药在试验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都会在药品说明书中注明。中药由于是祖国医学文化的传承,没有特别严格的临床试验,因此药品说明书里的不良反应通常注明尚不明确

“尚不明确”只表明没有可参考的临床数据,不代表安全。100%植物来源的药物也不代表100%安全。提醒家长们不要随意给孩子吃所谓的“小中药”来强身健体,要牢记“是药三分毒”。

7.维生素类保健品当糖吃

保健品市场一直很红火,不少家长怕孩子缺维生素或微量元素而选择给儿童服保健品。为了在口味上吸引儿童,保健品的厂家把产品的口味做得很好,以至于不少孩子把保健品当糖吃。例如,不少妈妈给孩子“海淘小熊糖”,这是一种儿童型多种维生素,口味好而且外形可爱,孩子们很爱吃。国外有多个小熊糖过量的案例报道,都是趁父母不注意儿童误服的。

提醒家长们,保健品吃多了也会中毒,要告诉孩子这不是糖,要把保健品放在儿童够不到的地方或者锁进柜子里。

 

编辑后记

    婴幼儿时期的用药安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孩子以后的发育,耐药性、药物不良反应、药物中毒等,很多都是由于不合理用药导致的。为了宝宝的健康成长,请妈妈们务必在医生的指导下,按照正确的剂量和使用方法给孩子用药,不要凭着自己的经验,更不要给孩子服用成人药物。合理用药,安全第一。

上一篇:亲,宝宝脑袋睡偏了
下一篇:果蔬毒素藏在哪儿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