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40126_321549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妈妈宝宝》

《妈妈宝宝》

开博时间:2016-07-01 14:43:00

创刊于2002年,是华人地区最有影响力的怀孕、生产、育儿、居家、亲子共读全方位杂志。

文章数
分享到:

性早熟,很多食物被冤枉了

2014-01-26 17:51:42

性早熟,很多食物被冤枉了

/钟凯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副研究员

  

近年来,有关婴幼儿或儿童性早熟的报道屡见不鲜,其中,食物是引发众多质疑的因素之一。很多食物被扣上了导致“性早熟”的帽子,针对这些被盛传的新闻,有必要给它们个交代了。

  

 “性早熟”上榜食物

  

用植物“激素”催熟的蔬果

上榜理由

通常人们对植物“激素”的描述就是“催熟”,最典型的是顶花带刺的黄瓜、被“催熟”的热带水果(比如香蕉、芒果)、膨大剂催的西瓜、反季节蔬菜,还有最近媒体报道的无根豆芽等。

专家有话说

严格来讲,产生这些效果的应该叫植物生长调节剂,而不是许多媒体所说的“激素”。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作用有很多,有的是促进果实成熟,有的是让果实同步成熟便于采摘,有的可以增加产量。但无论它是什么功能,凡是在我国批准使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都需要经过安全性评价,在批准范围内使用是可以保证食用安全的。

那植物“激素”会不会导致人体性早熟呢?动物和植物完全是两码事,两者的生理生化机制完全不同,植物“激素”和人类激素也不存在化学结构上的相似性。如果植物“激素”能让人性早熟,那你怕不怕花粉让人怀孕?因为花粉就是植物的“精子”。

  

奶粉

上榜理由

近年来,媒体上时不时就要来一个“某某奶粉导致婴儿性早熟”的报道,几乎所有品牌无一幸免。很多家长甚至以为,奶是奶牛分泌的,毫无疑问会有牛的激素。

专家有话说

标志性的事件出现在2010年的“圣元性早熟案”,当年卫生部组织了一批专家进行研究,对圣元样品的检测表明,圣元奶粉里的雌激素远没有母乳多,孕酮水平也和普通牛奶、母乳相当。最后包括医生在内的专家组综合判定,当初报告的几个案例都是个案,并不是由奶粉引起的。

理论上讲,如果某一种畅销食品会导致性早熟,那就不会是零星个案,而应该是时间上呈相对集中、空间上呈四处开花的暴发态势。其实这一逻辑不仅限于奶粉性早熟,对待各种个案爆料都可以用这种方式来质疑。

  

牛初乳

上榜理由

现在不少家长会给孩子吃营养保健品,牛初乳就是其中一种。不少家长更是担忧是不是由于其激素会导致性早熟而被卫生部发文禁止,更有媒体表示,“性早熟的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长期食用牛初乳”。

专家有话说

这其中存在一个认识误区,那就是对相关性和因果关系的理解。我也可以发现这些性早熟儿童其他一些共同点,比如“长期喝水、长期吃饭、长期吃绿色蔬菜”等。之所以原卫生部在《关于进口牛初乳类产品适用标准问题的函》中提到,婴幼儿配方食品中不得添加牛初乳,卫生部的解释是“物理性质、成分与常乳差别很大,产量低,工业化收集较困难,质量不稳定,不适合加工婴幼儿配方食品”,其实还有个原因是配方奶粉已经可以满足孩子的营养需要,添加牛初乳没有必要。

另外,相关行业曾在2009年对牛初乳中50种激素含量进行测定,结果与普通牛奶并无统计学差异。当然也有数据说牛初乳里的激素水平是普通牛奶的5~10倍,但是,相同类型的激素,人奶尤其是人初乳一般高于普通牛奶和牛初乳。如果牛初乳(或牛奶)中的激素可以导致性早熟,那岂不是母乳喂养的孩子个个都要性早熟了?

  

一些动物性食品

上榜理由

最常见的动物食品导致性早熟的典型说法包括避孕药喂养的鳝鱼、打了激素的速生鸡、催肥的猪。

专家有话说

鳝鱼喂避孕药或者激素的说法,已经谣传了很多年,后来有媒体专门做了一期“求证”专题,结论是根本不可能喂避孕药或者激素,否则鳝鱼会死得很快。而且,鳝鱼小时候是雌性,长大了就变身雄性,不需要任何外源性激素。

速生鸡其实叫“大快型白羽鸡”,速生是良种选育和科学饲喂的结果。央视曝光的速生鸡是滥用抗生素,跟激素没有关系。如果真打激素或者喂激素,鸡的健康状况反而不好,和黄鳝是差不多的下场。

排除和速生鸡类似的良种选育和科学饲喂因素,“催肥”的猪倒确实有可能存在激素问题,不过不是性激素,而是β受体激动剂,也就是常说的瘦肉精。它的作用是提高蛋白合成效率,提高饲料转化为肉的比率。我国以前多次出现滥用瘦肉精导致的中毒,但主要是肌肉震颤、心率异常等问题,跟性早熟是不相干的。

  

豆腐、豆浆等豆制品

上榜理由

有的媒体引述专家的话,说豆制品里面含有类雌激素“大豆异黄酮”,可能导致婴幼儿和儿童性早熟。

专家有话说

这话听起来颇有道理,但仔细一想,又完全不符合大众“吃了这么多年都没事,怎么可能有害”的逻辑。实际上,类雌激素没有雌激素那么强的作用,而且在豆制品中含量很有限。需要注意的是,市面上一些大豆异黄酮保健品喜欢吹嘘神奇功效,要提防它们“暗度陈仓”,偷偷加真激素。

  

环境污染

上榜理由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家发现有一些环境污染物会产生类似人类雌激素的作用,可能影响生殖发育,媒体上最热门的是双酚ABPA)和塑化剂,公众不常听说的还有PCBs(多氯联苯)、POPs(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概念。

专家有话说

尽管不能排除这些物质引起性早熟,但截至目前为止并无明确科学证据给它们定罪。因此,澳新食品安全局在对BPA评估后的结论是,婴儿奶瓶中的BPA水平不必过于担忧,但作为一种不必要的风险,仍然禁止它使用在奶瓶中。

    

性早熟的真正祸首——肥胖

  

先排除器质性病变

性早熟分为真性性早熟和假性性早熟。真性性早熟的发生原因复杂,既可因颅内感染、外伤或肿瘤等器质性疾病导致,也可能是找不到任何原因的特发性的中枢性性早熟。假性性早熟的病因也很多,其中生殖腺肿瘤、肾上腺皮质增生症或肿瘤是最主要的病因。所以不要胡乱怀疑食品,先要排除这些器质性病变。

  

相比吃什么,怎么吃更“危险”

除了疾病等原因,性早熟还可能与饮食不合理、营养过剩、能量过剩、乱吃补品有关。前面说到的性早熟孩子都吃了牛初乳,如果深究下去,也许会发现他们的营养状况太好了。临床上也经常看到一些肥胖儿童激素水平异常的现象,甚至有的小男孩的雌激素水平胜过成年妇女。还有些家长给孩子乱吃补品,甚至是成人补品,有的所谓的保健品连“蓝帽子”都没有,吃出问题也就很正常了。

    

7招规避性早熟

如何规避性早熟风险?有的国内医生建议不要吃鸡肉、反季节蔬菜,有的外国医生建议素食主义,这些都不靠谱。综合来讲,我觉得比较靠谱的有这么几点:

1.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

2.尽量不给孩子吃营养保健品(包括牛初乳),没有“蓝帽子”标识的绝不能吃。

3.从小培养孩子饮食中谷物、蔬菜、肉蛋奶的合理搭配,不要以为高蛋白才是好食品。

4.不要让孩子把果汁、饮料当水喝,避免能量摄入过多。

5.多陪孩子玩耍、运动。

6.家长如果有吃口服避孕药的,一定放好了,孩子的好奇心是什么都敢翻出来吃的。

7.如果出现性早熟迹象,要到正规医院就诊,不要盲目怀疑食物。

  

上一篇:轮番上阵的食物过敏
下一篇:小心伸向女儿的那只黑手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