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70901_576180_taonews.html

《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开博时间:2017-03-22 17:15:00

特别策划、询诊热线、名医谈病、专家评药、选药指南、专家门诊、医药新知、养生之道

文章数
分享到:

夏季饮食养生

2017-09-01 14:46:00

  夏季养心汤:补心清热健脾

  从中医的角度来讲,进补应遵循“四季五补”之道,即春季补肝、夏季强心健脾、秋季润肺、冬季补肾。夏季的汤品宜清淡,富有营养且易消化。同时中医学理论告诉我们,根据四时五脏养生,夏日是养心的季节,宜进饮一些补心、清热、健脾的汤品。

  苦瓜龙骨汤

  中医里苦瓜的确有清凉解毒作用,常食对身体健康有益。龙骨就是动物的脊柱骨。龙骨煲汤汤色清淡,没有排骨那么油腻。苦瓜龙骨汤的做法很简单,前提是要有足够耐心。如果赶时间,也可以用压力锅或电汤煲做。

  原料:苦瓜1根,龙骨8两,水(没过苦瓜龙骨1/3指节)、盐适量。

  做法:

  1.苦瓜洗净,去掉内瓤,切成大块;

  2.龙骨洗净,放到沸水里焯3分钟,倒去血水,龙骨过凉水沥干;

  3.龙骨放入汤煲,注入冷水,大火烧开转小火细煲3个半小时;

  4.最后放入苦瓜,继续煲半小时,关火,下盐调味。

  西洋参煲水鸭汤

  西洋参能益气养阴,清火生津;水鸭能滋阴补血,益胃生津,补而不燥,特别适合湿热、虚火过重之人,被誉为“补虚劳的圣药”。桂圆肉乃益气养颜之妙品,擅长养血,宁心益智。三种食品配合就能益气生津,宁心养血除烦。本汤对暑热气象、疲劳乏力、汗出过多、口干口渴、精力不足甚为合适。

  原料:西洋参20克,水鸭肉250克,桂圆肉12克,食盐适量。

  做法:

  1.先将西洋参洗净,用刀切成薄片(或打碎成幼粒)备用;

  2.剖杀水鸭,去除毛及内脏、头、颈及脚,用清水洗净血污,然后用刀砍成粗件备用;

  3.桂圆肉去除杂质,并用清水略洗净;

  4.以上汤料预备停当后,同放进汤煲内,加入适量清水,用中火到慢火煲汤;

  5.煲一个半小时左右,加食盐调味。待温饮汤,食鸭肉及桂圆肉。

  西瓜翠衣,高级解暑利器

  大多数人在吃完西瓜瓤后,都将西瓜皮扔进了垃圾桶里,其实,这是非常可惜的,因为西瓜皮的清热解暑作用甚至优于西瓜瓤。西瓜皮味甘性凉,晒干后的西瓜皮可制成中药“西瓜翠衣”,其具有良好的清热解毒的作用,常用来治疗口干口渴、咽喉干燥疼痛、泌尿系感染等多种疾病。

  新鲜的西瓜皮除含丰富的维生素和烟酸外,还有多种有机酸及钙、磷、铁等矿物质,并且同样具有清热、解毒、利尿、降血压的作用,对水肿、肾炎、烫伤、浮肿等疾病有良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因此,吃完西瓜后将西瓜皮稍加烹制,既可变废为宝,还能对多种疾病有辅助治疗作用,您不妨一试。

  夏季高温时节,人们常因暑热而出现心烦口渴、目赤、神昏、咽喉肿痛、小便量少、色黄等症状。可取西瓜皮200克,洗净切碎,金银花9克洗净。将二者一起放入锅内,加适量水用大火煎煮30分钟,用纱布过滤取汁,加入白糖30克制成“翠衣金银花饮”饮用。

  在高温下长时间作业者,可取新鲜的西瓜皮,将表面最外层的绿皮削下来,剩下的洗净后煎汤代茶喝。此外,在高温时节,将西瓜皮炒食、做汤、凉拌食用,也均可起到消暑的作用。西瓜翠衣不仅能吃,还能用来涂抹。取新鲜西瓜皮若干,洗净后捣汁,涂抹身上5~6分钟后用温水洗净,或直接用西瓜皮轻轻擦搓10分钟,再用水冲净,每天1次。在酷暑时节,如果坚持使用,不仅可防治痱子,避免或消除皮肤瘙痒,还可以使得皮肤变光滑。

  多吃抗菌菜,夏日不腹泻

  夏季是消化道疾病的高发季,有些人吃得稍有不对,就很容易出现拉肚子等情况。其实,夏天多吃些具有抗菌作用的食物能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

  洋葱

  有机硫化物是洋葱的主要辣味来源,研究表明,这种活性物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喉杆菌等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洋葱最好生吃或者短时间清炒,否则其中的活性物质会被破坏。

  韭菜

  韭菜中的蒜素能抑制痢疾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的生长。韭菜还富含膳食纤维,可促进肠道蠕动。韭菜炒鸡蛋或者韭菜炒瘦肉都是不错的选择。

  茴香

  茴香中的茴香醚有抗菌功效,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等都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可以预防多种感染性腹泻,促进炎症及溃疡的痊愈。

  马齿苋

  研究表明,马齿苋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均有较强的抑制功效,特别是对痢疾杆菌的作用很强,民间常用来治疗肠炎、痢疾等多种疾病作。

  鱼腥草

  鱼腥草中富含具有抗菌消炎作用的鱼腥草素(癸酰乙醛)。鱼腥草素可以有效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肺炎链球菌等病菌生长。新鲜的鱼腥草,叶和根都能吃,可炒食、凉拌或做汤。

上一篇:夏季养生,最需要关注的几个字
下一篇:越清淡越养生?饮食过素可能加速老化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