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80408_740967_taonews.html

《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开博时间:2017-03-22 17:15:00

特别策划、询诊热线、名医谈病、专家评药、选药指南、专家门诊、医药新知、养生之道

文章数
分享到:

生物钟,进化的礼物

2018-04-08 22:29:00

  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10月2日颁发给了生物钟(昼夜节律)研究领域的3个美国科学家——杰弗里·霍尔、迈克尔·罗斯巴什和迈克尔·杨,他们发现了世界上第一个生物钟基因,也让昼夜节律——生物钟研究成了热门搜索关键词。众多科学研究说明,保护好你的生物钟,才能拥有健康的生活。

  每个人体内都有生物钟

  地球上几乎所有物种(线虫、果蝇、斑马鱼、灵长类动物、人等)的生理活动和行为都受到生物钟的调控。其实,中国人很早就关注到生物钟。“时辰”、“子午流注”、“阴阳中的此消彼长”、“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等概念都是强调它的重要性。这三位科学家发现了其具体的作用机制,解释了生命包括人类的内部“生物钟”究竟如何工作。

  对于人类来说,每个人体内都有一个很酷的生物钟,它由基因和蛋白质打造的,是生物进化的礼物。它调节着人们的生理机能,包括激素水平、睡眠、体温和新陈代谢等。它掌控着人们每天生活的节奏:什么时候安然入睡,什么时候精神饱满地醒来。

  当人们所处的外部环境与自身内部生物钟之间出现暂时不匹配时,身体就容易出现状况。例如,人们经常遇到的时差问题就是一种表现。另外,如果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体内生物钟所规定的节奏之间长期出现偏差,那么慢性疾病的患病风险容易升高。

  生物钟影响人们健康

  昼夜有着不同的活动,这就是生物钟在发挥作用。我们体内的生物钟,无形中影响着我们的健康。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金晖表示,一般每天早晨,人体分泌的激素水平会上升;到了晚上,激素水平则会下降。如果人们长时间改变自己的生活节律,会改变体内激素分泌量,体内生物钟受到影响,引起内分泌失调、新陈代谢异常,容易导致肥胖、糖尿病等疾病。

  而且长期“黑白颠倒”的人群,例如夜班工作或者熬夜人群,长时间的生物钟紊乱,容易导致身体亚健康。另外,晚上11点钟与凌晨两点钟是生长激素的两个分泌高峰。如果小孩熬夜,生长激素分泌的周期就会被打乱,影响身高发育。

  北京朝阳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许兰萍也指出,长时间生物钟紊乱容易导致人体出现失眠、血压升高等症状,甚至出现性功能的紊乱。另外,人类死亡时间、心脏病突发、哮喘发作和关节炎疼痛的时间等都呈现出一定节律。

  生物钟被运用于多方面

  除了跟每个人的健康有关,苏州大学剑桥-苏大基因组资源中心主任徐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生物钟还被运用于包括军事、体育运动甚至全球金融、政治等诸多领域。

  例如,在体育比赛方面,从美国东部到美国西部,因为跨越多个时区,会给篮球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带来负面影响,所以就要找到快速应对滞后生物钟的方法,使队员保持最强体力。在军事方面,寻找某种方法使士兵快速地调整生物钟,适应战地环境,保持清醒。在临床上,生物钟治疗某些病症时的应用也有待进一步推广。近日还有专家称,如果根据人体的不同生物钟,进一步进行研究,很有可能治愈疑难杂症甚至癌症,利用生物钟使治疗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生物钟还可用于癌症者的化疗,因为正常细胞的分裂和增殖也是有昼夜节律的,而癌细胞会全天候处于较高的增殖分裂状态。所以在正常的细胞分裂最少的时候进行化疗,就可实现最大限度地发挥药性且产生最小的副作用,因为这时对正常细胞的影响最小。

  另外在农业方面,农药在不同的时段使用,杀虫效果不同,因为昆虫的抵抗力也受生物钟的影响。

  正确的时间做对的事情“生物钟是人类进化几百万年的结果。每个人应该尽可能按照生物钟的规律维持生命周期。”金晖指出,大部分人在早晨褪黑素分泌减少,就会醒来;中午精神状态比较充沛;夜间则减少新陈代谢,进入休眠状态。经常熬夜加班、不按时吃饭等行为都会强行打乱人们的生物钟。所以,要在正确的时间做对的事情。在不应该醒的时候醒来,不应该睡觉的时候睡觉,并不利于健康。

  

  比如人们尽量要在晚上11点前睡觉。因为人体在睡眠的时候才能得到休息,所有的脏器是一个修复的过程,脑细胞也得到休息。

  定点按时吃饭。如果不按时吃饭,会打乱胃肠消化的生物钟,可能引起急慢性胃炎等疾病。

  早晨九点后,人们可以进行工作或者学习。这时候人们处在精力最好的状态,建议把一天中最重要的工作放在该时段完成。

  如果因工作需要熬夜,应注意加强锻炼,尽可能顺应人体运作的规律,将生物钟调回原来的状态。

本文来自《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上一篇:觉睡得好会让人少吃“糖” 有助控制体重
下一篇:10招安抚肠胃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