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201102_1036606_taonews.html

《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开博时间:2017-03-22 17:15:00

特别策划、询诊热线、名医谈病、专家评药、选药指南、专家门诊、医药新知、养生之道

文章数
分享到:

锻炼是个技术活,预防伤病有门道

2020-11-02 15:10:00

  深秋午后,羽毛球爱好者小刘趴在诊疗床上接受治疗。两年多来,小刘每周保持2~3次的打球频率,最近腰突然疼得厉害,他去过健身房找私教,也尝试过按摩放松,却一直没什么效果。“直到用了几次体育疗法,终于有所缓解。”经过医生一番牵拉后,小刘感觉舒服多了。

  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体育医院,尽管地方不大,但日均门诊量超过了500人,其中大多数是像小刘这样因锻炼不当导致的运动损伤。“我们给他制订了治疗方案,一个疗程9次,不仅要解决腰部疼痛的问题,还希望他的羽毛球运动寿命能延长。”体育医院运动医学科副主任李全意说。

锻炼

  出现不适,必须马上看医生

  近年来,人们健身意识逐渐增强,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持续增多。“与其上医院,不如去锻炼,将防治疾病的关口前移”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不过,对于庞大的健身人群,如何科学锻炼、适度锻炼,里面的门道可不少。

  羽毛球名将李玲蔚遇到过不少爱好者,打球上瘾却不注意身体承受力,结果膝盖伤了,甚至跟腱断了。“锻炼的初衷是好的,但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根据年龄、身体状态、体能进行科学评估,找到适合自己的锻炼方法和频度。”李玲蔚说。

  很多人热衷于跑马拉松、骑行、练平板支撑,每天在健身软件上“打卡”。如果没有科学健身知识的支撑,很可能造成直接或潜在的伤病。李全意举例说:“热身活动怎么做、运动后应该拉伸哪些肌肉、做特殊动作如何预防损伤,这些没搞清楚,都会增加受伤的风

  险。”

  运动出现不适后,很多健身者往往“贴个膏药养养”。有一位健美操爱好者膝盖肿了,休养了几个月,后来找到运动队队医,在髌骨的着力点贴上运动胶布才缓解了疼痛。

  据介绍,目前最常见的运动损伤包括踝关节扭伤、腹股沟拉伤、膝关节损伤、网球肘等。李全意提醒,每次锻炼前要温和热身,增加肌肉的血流量,让身体更灵活。而预防过量运动的办法,就是“当你感到疲惫时要及时停下来”,因为肌肉疲劳会丧失所有的保护机

  制。运动时一旦感到疼痛,决不能硬撑,必须马上看医生,接受专业诊治和康复训练。

  正确锻炼和管理身体是一门学问

  从体育医院的火爆,可见人们对体育锻炼和体育医疗的需求在不断增长。

  北京市民杨女士发现12岁的孩子身体脊柱侧弯,到体育医院进行了系统的运动干预,通过器械悬吊、力量训练等方式,孩子的脊柱得到矫正,还学会了如何正确锻炼和管理身体。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所长谢敏豪表示,将医疗与体育结合,一方面针对慢性病、运动损伤性疾病等进行体疗康复,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推广科学健身,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上海市嘉定区马陆镇,糖尿病运动干预小组的成员们每周3次集中演练八段锦、打太极拳,运动完了,参与者微微出汗。像这种康复站点,目前在嘉定区已有十几个,再配合社会体育指导员普及健身知识、社区医生对日常膳食的指导,不少患者的身体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锻炼对健康有积极作用,但制订运动方案是个性化的,运动效果也因人而异。打个比方:医生是‘保底线’,根据个人的身体状况和承受力把控运动量,预防伤病;体育则是‘提上线’,教给人们健身方法,丰富锻炼形式。”谢敏豪介绍说。

  武汉作为全国首个“科学健身示范研究试点城市”,已经逐步形成国民体质检测、室内器械健身、科学锻炼指导、健身技能培训与宣传、健身活动组织和指导“五位一体”的社区体育综合服务模式,已完成1万多市民测试健康档案基础数据库。

健身

  倡导科学健身,预防运动损伤

  以前,只有医学院校开设康复治疗学专业,从2005年开始,北京体育大学等体育院校也相继开设了运动康复与健康本科专业,毕业生可以做康复治疗师、体能训练师等,进入市场后越来越抢手。

  不过,旺盛的社会需求与现有队伍相比,相关专业人才的缺口仍很大,懂体育懂医学还有实践经验的人才基本集中于竞技运动队,面向普通健身人群的专业人才远远不够。2015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批设了一个新职业——运动防护师,但受到专业知识技能限制,社会体育指导员目前还很难涉足这一领域。

  “体育医院有一套系统、专业的诊疗手段,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比如跑步姿势不正确,造成膝盖伤、关节疼,要治疗的是一条线。打羽毛球多是身体一边出问题,应该加强平衡锻炼。”在体育医院运动医学科主任张乐伟看来,了解不同运动项目特点,才能对症下药,既要让患者尽快康复,更要传授日常预防再次伤病的办法。

  当下,由健身专家或专业医师出具运动处方成为新潮流。在日本,健身者按照有针对性的运动处方进行锻炼,每隔一段时间都要进行一次测试,以排除潜在的运动风险,达到更好的健身效果。但目前在我国,开设运动处方尚处于起步阶段,如何整合体育系统和医疗系统的资源,用专业化、科学化的方式为百姓健身提供可持续支撑,仍有不少需要改进之处。

  “倡导科学健身,预防运动损伤,需要全社会形成大氛围。除了加大力度培育社会体育指导员,还需要体育部门和医疗卫生部门探索合作机制,赛事主办方、媒体也要加大宣传和科普。”谢敏豪说。

本文来自《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