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也是一种情绪
2021-07-29 16:29:00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让人们的吃、穿、住、行改善不少,可睡不好觉的人却越来越多。其实,大多数失眠都是由心理原因引起的。
白领易患“情绪性失眠”
临床上,由环境改变(比如噪音、燥热、光照)、生理因素(比如连续倒夜班)、生活遭遇不幸等引起的失眠,以及躯体疾病引起的单纯失眠症(比如大脑病变、慢性疼痛、夜尿症),只占失眠病因的一小部分;大部分失眠是由心理原因所致,工作压力较大的年轻白领就易患上“情绪性失眠”。
大多数白领的失眠症最初都是由于常常加班形成的,繁忙的工作和巨大的压力往往使他们需要熬夜,甚至通宵工作。久而久之,生物钟就随着晚睡的习惯改变了,到了想睡觉的时候也开始难以成眠,从而产生对睡眠的紧张心理。另外,由生活中的偶发事件引起的情绪急躁、焦虑、郁闷等,也容易造成短期的失眠。情绪障碍和失眠是一个共病问题:长期的失眠导致情绪障碍,抑郁、焦虑发生的核心症状有失眠,60%~80%的抑郁障碍患者都有失眠症状,而慢性失眠患者有情绪障碍的也有60%左右。失眠能使抑郁焦虑障碍雪上加霜影响预后,所以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治疗以心理调节为主
失眠、焦虑、抑郁这三者常常相伴而生,既涉及到生理问题,也关系到心理问题,因此要同时关注身心健康,保证睡眠质量。
具体可试试以下几种心理调节方法来克服睡眠障碍——
放松情绪法:对失眠的恐惧与忧虑,会产生恶性循环的精神交互作用,即失眠—恐惧—紧张—失眠加重—恐惧加重—紧张加重—失眠更重……因此一旦出现失眠,要用平和的心态对待它,不要恐慌,并告诉自己:既然睡不着觉不是自己主观所能控制的,那么不妨跟它和平相处,允许自己有几天失眠的现象。如果整天担心失眠好不了,无形中跟它较劲,就非常容易促使睡眠障碍出现。失眠也是一种情绪,只要不给它“能量”,不过分关注它,顺其自然,这种情绪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平静。
逆向导眠法:对思维杂乱无法入静的失眠者,可采取逆向导眠法。就寝后,不是去准备入睡,而是舒坦地躺着,想一些曾经历过的愉快事件,并沉浸在幸福情景之中。若是因杂念难以入眠时,可以不去控制杂念,而是接着“杂念”去续编故事,且故事情节应使自己感到身心愉快,故事的篇幅编得越长越久远越好。这些有意的回想与“编故事”既可消除患者对“失眠”的恐惧,也可因大脑皮层正常的兴奋疲劳而转入保护性抑制状态,促进自然入眠。
紧松摇头法:仰卧床上后,先行双上肢收缩用劲,持续10秒后放松,并体会放松感觉,重复3次后,同法依次做下肢、头、面部和全身的紧张后放松训练。待彻底放松后,微闭双眼,将头部以正位向左右摇摆,摆身为5~10°,摆速为每次1~2秒,一边摆一边体会整个身体越来越松散深沉,摇摆的幅度和速度也渐小,这样的自我摇摆仿佛婴儿睡在晃动的摇篮中,睡意很快就会来临。
必要时使用药物
当出现长期、较为严重的失眠时,应及时就医,由专业医生诊断失眠的病因,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对于一些失眠症状严重、持续时间较长、已经妨碍白天正常工作和生活的患者,医生还会通过药物帮助患者快速缓解失眠问题。
提到助眠药物,不免有人担心会“上瘾”。其实,目前正规医院应用的失眠治疗药物都经过了严格审定,几乎不会出现成瘾问题。更普遍的情况是,并不是患者产生了药物依赖,而是在症状没有完全缓解的情况下,患者因为担心药物的副作用而自行停药,更加不利于解决失眠问题。
本文来自《家庭医药·快乐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