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开博时间:2017-03-22 17:15:00

特别策划、询诊热线、名医谈病、专家评药、选药指南、专家门诊、医药新知、养生之道

文章数
分享到:

补心气温心阳,让心肌不缺血

2021-10-13 12:15:00

  如果你经常出现胸闷、上不来气、心绞痛等症状,那么你就要警惕患有心肌缺血了!心肌缺血是指心脏的血液灌注减少,导致心脏的供氧减少,心肌能量代谢不正常,不能支持心脏正常工作的一种病理状态,常见于心绞痛、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疾病。

  年老体虚、喜食厚味者易中招

  中医将心肌缺血归属于“胸痹”“真心痛”范畴,认为其发生的原因是年老体虚、喜食膏粱厚味、思虑过度、寒邪内侵等。

  年老体虚 《内经》云:“人生四十,阳气自半,六十,心气始衰。”说明人到40岁以后,先天之肾气就显不足,继而心阳衰减,气血循环功能减退,心经脉络淤阻,故证见胸闷、胸中痹痛。

  饮食不当 恣食肥甘厚味或经常饱餐过度,就会损伤脾胃,使运化失司,酿湿生痰,上犯心胸,气机不畅,心脉痹阻,遂成本病;或痰郁化火,火热又可炼液为痰,灼血为淤,痰淤交阻,痹阻心脉而成心痛。

  情志失调 《杂病源流犀烛·心病源流》认为七情除“喜之气能散外,余皆足令心气郁结而为痛也”。由于肝气通于心气,肝气滞则心气涩,所以七情太过,是引发本病的常见原因。或郁怒伤肝,肝郁气滞,郁久化火,灼津成痰,气滞痰浊痹阻心脉,而成胸痹心痛。此外,过度忧思也会损伤脾胃,脾虚气结,运化失司,津液不行输布,聚而为痰,痰阻气机,气血运行不畅,心脉痹阻,发为胸痹心痛。

  寒邪内侵 《诸病源候论·心腹痛病诸候》曰:“心腹痛者,由腑脏虚弱,风寒客于其间故也。”《医门法律·中寒门》云:“胸痹心痛,然总因阳虚,故阴得乘之。”阐述了本病由阳虚感寒而发作,天气变化、骤遇寒凉就会诱发胸痹心痛。

  辨证论治使心脉气血流通

  针对本病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特点,治疗应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本虚宜补,调阴阳补气血,纠脏腑之偏衰;标实当泻,尤重活血通络、理气化痰。补虚与祛邪的目的都在于使心脉气血流通,通则不痛,故活血通络法在不同的证型中可视病情,随证配合。

  心血淤阻型 症见心胸憋闷疼痛、肢麻,痛引肩背,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淤斑,苔薄,脉涩或结代。治应行气活血、化淤通脉。方用血府逐淤汤合丹参饮加减:丹参30克,当归、川芎、赤芍、桃红、红花各12克,檀香、砂仁、枳壳、柴胡、郁金、元胡各10克。心痛剧甚者加乳香、没药各12克;偏热盛苔黄者加黄芩、苦参各10克。

  痰浊壅盛型 症见胸闷重而心痛轻,形体肥胖,痰多气短,遇阴雨天而易发作或加重,伴有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口黏、恶心、咯吐痰涎、苔白腻或白滑,脉滑。治应活血化淤,通脉止痛。方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全瓜蒌20克,薏苡仁15克,薤白、清半夏各12克,陈皮、枳壳、茯苓各10克,砂仁、生姜各6克。痰淤互结症候者加丹参20克,川芎、红花各10克;热痰偏盛者加石菖蒲、黄连各10克。

  心阴两虚型 症见胸闷,心悸气短,头晕乏力,失眠多梦,舌质淡红,苔薄或少津,脉细无力。治应益气养阴通脉。方用生脉散合炙甘草汤加减:党参、麦冬、生地、五味子、炙甘草、黄芪各30克,丹参、当归各20克,阿胶(烊化)、炒枣仁各10克。气虚乏力明显者加人参10克。

  心肾阳虚型 症见心悸气短,胸闷,乏力汗出,畏寒肢冷,舌质淡或胖,苔薄,脉沉细或结代。治应益气温阳、强心复脉。方用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减:熟地黄、麦冬、五味子、防己各15克,人参、熟附子、桂枝、干姜各10克。伴浮肿者加黄芪30克。

  以上证型,每日1剂,水煎分2次口服,连续服药15天为1个疗程。

本文来自《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2011-2021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775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