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开博时间:2017-03-22 17:15:00

特别策划、询诊热线、名医谈病、专家评药、选药指南、专家门诊、医药新知、养生之道

文章数
分享到:

术中低体温不可忽略

2021-10-19 13:18:00

  手术进行过程中,各种各样的监测设备也在同时运行,比如血氧、血压和心电监护等。而在这些监测项目中,有一项很容易被我们忽略,那就是体温。

  体温是四大生命体征之一。人体的核心体温是持续、恒定的,常维持在36.2~37.5℃,临床上通常将核心体温低于36℃的情况称为低体温,而这种情况在麻醉和手术中都很常见。有文献报道,在进行手术的患者中大概会有50%~70%发生不同程度的低体温情况,特别是婴幼儿和老年患者,在大型手术和手术时间长的情况下更容易发生。


  3因素可引发术中低体温

  术中患者体温的下降,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点:

  麻醉剂的使用 麻醉药物对人体控制中枢用于维持正常体温的自我调节系统有抑制作用,当机体进入麻醉状态后,周围血管扩张增加散热,而肌松药通过消除肌震颤而阻碍产热,产热与散热失去平衡,而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调节功能又受限,无法正常调节,从而导致机体体温降低。相关研究表明,手术时间大于2小时或全身麻醉大于3小时,患者就容易在手术过程中出现低体温的情况。

  手术室环境温度低 手术室的适宜温度为22~25℃,但由于手术操作人员工作强度大,难免出汗,更低的温度可能更舒适。当室温低于21℃时,患者皮肤温度会快速下降,再加上手术室快速的空气对流,会增加患者机体的散热,从而导致术中低体温的发生。

  机体散热 术前对皮肤消毒,消毒液挥发时会带走皮肤表面大量热量;术中使用湿冷纱布擦拭血迹、包裹肠管,使用大量液体冲洗体腔;再加之体腔、创面直接暴露于外界环境,这些都是导致术中低体温的重要因素。

  输注温度过低的液体或血制品 手术过程中患者往往需要输入大量的液体或血液制品,如果未经加温处理,会起到一个“冷稀释”的作用。这些液体或血液制品会直接降低机体内部温度,需要吸收热量方能达到正常体温,这必然会增加机体额外热量的消耗,从而降低体温。

  患者自身体质因素 体温调节能力与患者年龄、身体素质密切相关。如儿童和老年人较青壮年人体质差,更容易发生术中低体温。另外,患者术前禁食,焦虑、恐惧等心理情绪也会影响机体微循环和回心血量,导致散热多于产热,引起低体温现象的发生。

  低体温3危害

  1.凝血功能紊乱。低体温能降低凝血酶的相关活性,同时使机体的血小板数量减少、功能减弱,诱发血小板释放肝素样因子发挥抗凝作用,抑制凝血功能,造成出血和手术时间延长,增加患者术中的出血量和对输血的需求。重大创伤的患者更容易形成低温、酸中毒和凝血障碍三联征。

  2.代谢紊乱。低体温可降低代谢率和氧的供给,体温每降低1℃,约降低机体需氧量7%。尽管低体温时人体可通过降低机体代谢率减少对氧的需求,但低体温引起的氧传送功能的下降可导致机体严重缺氧,可引起代谢性酸中毒。

  3.影响中枢神经系统。低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极其明显,轻度出现意识错乱,进而出现淡漠、判断障碍、异常行为,严重者会出现意识障碍,甚至昏迷。

  预防低体温2措施

  1.加强手术过程中对患者体温检测。经常观察患者的皮肤、温度及面色,并及时测体温。对于低体温患者要及时采取措施。

  2.应在患者进入手术室前30分钟调整手术间的温度和湿度,以减少患者机体辐射散热。有研究表明,在温度为22~25℃、湿度50%~60%的手术室内有利于患者保持体温和手术顺利进行。

  此外,还要减少患者不必要的暴露,必要时使用保温毯,尤其是对于老年患者,进手术室时最好使用保温棉被覆盖。

本文来自《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2011-2021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775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