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71121_642071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科学大众·博物课》

《科学大众·博物课》

开博时间:2017-03-28 11:33:00

《博物课》杂志由科学大众杂志社荣誉出品,内容涵盖动物、植物、天文、地理、古生物等博物学领域。杂志科学严谨、图文并茂,文字细腻生动,带你走进博物学的奇妙世界。

文章数
分享到:

用生命孕育出的珍宝

2017-11-21 10:30:00

  这里是极北之地。

  在这三尺厚的冰层下,这只蚌终于还是迎来了它将近一个世纪的生命的尽头。

  在常人眼里,它也许和一般的河蚌没什么两样,然而无论是它的身世还是它所处的环境,都和那些南方河湖里的河蚌全然不同。

  这里冬天温度可以低至零下40℃~零下30℃,河流极其清澈却也极其贫乏,对于那些不会调节自身体温而且以滤食微型藻类为生的河蚌来说,几乎都是致命的。然而这只河蚌和它的族群们却在这里扎下根来,通过极低的代谢率和生长速度熬过了一个又一个严冬。

  用生命孕育出的珍宝

  它们也许无法像南方的河蚌那样四处扩散、大量繁殖,然而上天给了它们另一种补偿:它们的平均寿命可达 50~70 年,而更有甚者,达到了百年之龄,在适宜它们生长的区域,由于没有别的物种竞争,它们的家族之兴旺可以达到“密恐”的地步。

  更重要的是,这个北方家族拥有一项非常吸引眼球的能力:产出巨大而圆润的珍珠,即所谓的东珠。珍珠的形成需要长年分泌珍珠质慢慢包裹形成,相比其他只能活个几年或者最多十几年的淡水蚌和海水珍珠贝,它们极长的寿命使得产出巨大的珍珠成为了可能。和它们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的满族人,将其称之为“塔娜”,把这种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生命磨出的珍珠视为无上珍宝。

  百年传奇,能否续写?

  然而正是这种能力,为这个族群带来了灭顶之灾。自清朝建立以来,这种产自“龙兴之地”的珍宝被用来作为最高身份的象征,被清朝皇室用作朝珠、顶冠上最重要的部分。大量的采集严重破坏了种群,而且往往是一整船的珍珠蚌“百难获一称奇珍”。

  直到西方的炮火叩开清廷大门,只剩下少数蚌族群在这些北方的河流中苟延残喘。虽然来采集东珠的人越来越少,然而它们不知道,更大的灾难却也即将降临。

  相比采集,污染对于淡水生物来说是更可怕的杀手。日伪时期,大量无序的掠夺性开采金矿排出的污水严重污染了东北的各大河流。建国之后,东北作为工业基地也产生了很多污染,无论是松花江还是黑龙江都远远超出自己的负荷。而这些对于水质要求极高的河蚌,在经历了几百年大量采集还勉强幸存的情况下,终于彻底消失不见了。

  它们纵然有百年的寿命,却也成为了导致自身被人类觊觎的枷锁;它们熬过了最冷酷的严寒的贫乏的环境,却还是逃不过人类的影响。它们的百年传奇,还能不能继续书写下去呢?

  整个家族都面临险境

  珍珠蚌科 Margaritiferidae 物种和我国广大地区常见的蚌科 Unionidae 物种实际上并不是同一个科的,而是一个关系较近的亲戚。这个科是可以追溯至侏罗纪时期的古老类群,但是如今只剩下 13 个现生种。

  这个科是对寒冷淡水环境适应较好的一类软体动物,在远东西伯利亚和日本北海道还有较大的种群。不过作为一个古老的科,在热带也可以看到其孑遗的后裔,如在老挝和摩洛哥就有一些珍珠蚌物种。

  在我国珍珠蚌科有发现两个现生种,一个是在境内只分布于东北的黑龙江、松花江、嫩江流域的珠母珍珠蚌(Margaritifera dahurica),另一个是主产于老挝越南,而新近在云南南部边境也发现有分布的老挝珍珠蚌(Margaritifera laosensis)。

  遗憾的是,清朝时期,由于过度捕捞,加上工业化时代(特别是对金矿的开采)对河流的严重污染,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原本分布于我国境内的珠母珍珠蚌就几乎彻底绝迹了。

  目前,整个珍珠蚌科都面临险境。原本在欧洲广泛分布的黄金珍珠蚌(Margaritifera auricularia)如今已是极危物种,而珠母珍珠蚌在西伯利亚远东地区的残余种群也受到了环境污染的威胁。也许这个见证恐龙存在的类群很快就会消亡在我们人类生活的时代。

上一篇:鸟巢菌——落叶堆中钻出的小小蛋
下一篇:天目地黄,绿野宝藏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