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71120_641148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科学大众·博物课》

《科学大众·博物课》

开博时间:2017-03-28 11:33:00

《博物课》杂志由科学大众杂志社荣誉出品,内容涵盖动物、植物、天文、地理、古生物等博物学领域。杂志科学严谨、图文并茂,文字细腻生动,带你走进博物学的奇妙世界。

文章数
分享到:

天目地黄,绿野宝藏

2017-11-20 12:50:00

  它不是幽兰,却照样拥有仙风雅韵;它不是翠竹,却照样咬定青山、扎根破岩;它不是藤蔓,却照样穿岩走壁、扮靓山墙;它不是鲜果,却照样蕴藏着一丝甘甜……它,就是天目地黄,中国特有的一种植物。

  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城北的天目山自然保护区,有各类高等植物约 2 160 种,其中 35种属于国家珍稀濒危植物,一直被称为“物种基因宝库”。山上这些琳琅满目的花花草草中,用“天目”来冠名的就有 37 种之多,这次咱们要说的“主角”——天目地黄,就是其中存在感最强的植物之一。

  天目地黄又叫浙地黄、紫花地黄、天芥菜、秦氏地黄、蜜糖罐、蜜糖花,属于玄参科地黄属,多年生半常绿草本。它原产浙江、安徽等地(但凡“天目”打头的物种,都是天目山特有或最初发现于天目山的种类,天目地黄应属后者),一般长在海拔 190~500米的地区——山坡草丛、路边溪畔、田野村头、墙脚砖缝,无处不见它秀丽可人的倩影。天目地黄喜欢阴湿凉爽的环境,不是特别怕冷,但很怕热。它个头不大,整株一般一尺左右高,全身都毛茸茸的,像小动物一样萌;叶子鲜嫩繁茂,团团围坐;每年四五月间,数枝花梗抽出叶丛,朵朵花儿是艳丽的玫红色,自下而上、次第开放,或秀于叶丛,或生于叶间,盛开的像风铃摇曳,半开的呢?像朱唇轻启,娇而不媚,艳而不俗。

  说起天目地黄,我们也该认识它同科同属的“亲姐妹”——地黄,它俩长得特别像。地黄是一种生长于海拔50~1100 米山坡的多年生草本,浙江也有分布,但主要出现在中国北方和东北亚地区。地黄的地下根茎肉质肥厚,表皮呈黄色——“地黄”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早在魏晋时期,地黄的滋补之效就被求仙问道的人们发现了,与玄参、当归、羌活并称“四大仙药”。把茎叶洗净直接入药的是鲜地黄,简称“鲜地”;经烘焙或晒干后入药的是生地黄(又叫“干地黄”),简称“生地”;生地黄经拌酒蒸制后入药的是熟地黄,简称“熟地”。

  这“三地”药性、功效也不一样。南宋植物学家陈咏编撰的《全芳备祖》说,久服地黄,可致轻身,长生不老。民间也有“牲畜经常喂食地黄鲜草,老牛可变牛犊,老马可变马驹”的说法。这些说法我觉得有点言过其实,不过地黄能在一定程度上强身健体,应该还是可信的。

  和地黄不同,天目地黄的肉质根茎表皮是橘红色。天目地黄整个都可以入药,一般认为有润燥生津、清热凉血、补益肝肾等功效。而且,天目地黄的幼嫩茎叶还能当野菜吃。

  天目地黄和地黄长得实在太像了,怎么区分这“姐妹俩”呢?首先,天目地黄的植株更高,茎、叶和花也更大气,体形差不多是地黄的两倍;其次,天目地黄的茎生叶更发达,地黄的茎生叶较小;还有就是,天目地黄的花分散在具叶的茎上,地黄的花一般集中在茎上部;最后,天目地黄的花是玫红色(也有少数白色花),地黄的花是紫色(也有少数黄色花),花色没有天目地黄鲜亮。

  这“姐妹俩”的颜值各有千秋,不过相对于地黄的低调,天目地黄显然更夺人眼球,洋溢着难以名状的“仙气”。

  在城市街头绿地和公园中,我们还经常会见到一种叫“毛地黄”的观赏花卉,它原产自欧洲,是这两位本土地黄的“海外表亲”(同科不同属,毛地黄系毛地黄属)。毛地黄的形象和本土地黄很不一样,花瓣光滑无毛,跟全身毛茸茸的本土地黄姐妹相比,这“毛地黄”真是太名不副实了。

  每年的暮春是天目地黄盛开的时候,漫山遍野,瑰丽璀璨,赏心悦目。今年早些时候,我们博物学下午茶线下活动造访天目山,探觅绿野“仙踪”,当时天目地黄的盛花期还没到,不过我们非常幸运地邂逅了一批排头兵。天目地黄似乎并不喜欢平地,或者不屑于同百花争地,于是陡坡崖壁、砖墙石缝,都成了它们的立足之地、容身之所,与络石、薜荔等藤蔓植物共同绘就一幅幅天然的山墙涂鸦。但逢春暖花开之时,它们在绿荫之中张开红唇,亲吻自然,惊艳山林,将冰凉生硬的山崖石壁装点得分外妖娆,引得无数游人竞相刷山、寻芳猎艳,一睹其仙姿芳容。

  前面提到,天目地黄还有蜜糖罐、蜜糖花等别名,因为它是优良的蜜源植物,花喉部能分泌出甘甜可口的蜜汁供蜂蝶采食,当然也是馋嘴小朋友的最爱。我倒是从来没有品尝过,想必跟小时候吸一串红花蜜的口味差不多吧 — 丝丝甜蜜,清洌爽口,但是还没过瘾,就没了……其实天目地黄也好,一串红也罢,人家毕竟是拿这些花蜜来犒劳为它们传播花粉的“媒人”的,哪满足得了“大胃王”人类的口舌之欲?何况为了那一星半点的甘露,代价是牺牲这些美丽的山野鲜花,也太暴殄天物了。

  所以,我们的天目山之行,为给后来的游人留下完整的美好,也给采蜜的虫儿留下甘甜,除了照片,我们什么也没带走。

上一篇:用生命孕育出的珍宝
下一篇:有路必有车前草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