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40227_323930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百科知识》

《百科知识》

开博时间:2016-07-01 14:43:00

《百科知识》杂志社与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同期创建于1979年, 是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主办的国内惟一文理合编的国家级科普刊物; 是国内公认的具有权威性的老牌科普杂志之一。《百科知识》杂志的特色是门类广泛、文理合编、权威准确、通俗易懂。

文章数
分享到:

被遗忘的“砲”

2014-02-27 21:22:04

被遗忘的“砲”

■ 五散人

 

资深的象棋爱好者可能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形:同样一枚棋子,有的象棋里写作“炮”,有的象棋里写作“砲”,到底哪个才是正确的呢?其实,“炮”这个字在古汉语中最早指的是“炮烙”,只是在最近几百年火炮出现之后,才开始指代火炮,这明显与已经有1000多年历史的中国象棋不相符合。对象棋来说,正确的写法应该是“砲”,从石而非从火,即古代的投石车。象棋中的砲,本身就体现出了许多投石车的特征:直线行驶,像车一样无限制移动,并且可以隔山打牛。

那么可能有人会问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只有几百年历史的火炮对象棋来说出现得太晚,那么砲对象棋来说,会不会也太晚呢?

 

砲的起源

砲的原型,或者说前身,乃是古人们用来捕猎的投石器。我国新石器时期的遗址中,出土了许多专门用于捕猪的投石器,其形制多种多样;同时,考古学家还发现了大量打磨得很光滑的石球,很明显是与投石器配套使用的。这说明,早在远古,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在思考如何更有效地投掷石块了。

但是砲的具体发明过程与时间已不可考。一般认为,砲的出现应该是在兼并战争频繁,攻守技术大发展的春秋战国时代。《墨子•备城门》中列举了十几种攻城与守城之法,其中提到了“藉车”,可能就是砲车。《孙膑兵法•陈忌问垒》中又提到了“投机”,可能指的也是砲。然而关于砲最可靠而明确的记载是在汉朝。《汉书•甘延寿传》载:“《范蠡兵法》:飞石重十二斤,为机发,行二百步。”根据文献推断,砲的出现不晚于汉朝,应该是在春秋战国时期。

 

砲在中国的发展

汉代以后,砲的作用开始得到重视,在军中大量装备。到东汉末年,迎来了砲发展中的第一个进步。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之间爆发了官渡之战。《三国志》对此有详细的记载。当时,曹军初战失利,不得不退守。袁绍构筑楼橹,堆土如山,用箭俯射曹营。曹操听从了谋士刘晔的计谋,下令制作“发石车,击绍,楼皆破,军中呼曰霹雳车”。这里的霹雳车,就是加装了车轮的砲,即砲车。霹雳二字,形象地显示了它的威力,西晋潘安仁描写其发射的场景为“砲石雷骇,激石砲飞”。然而,最重要的是,砲与车第一次结合了起来,这大大地加强了它的机动性,使之实用价值大大提升。

而后,砲的威力加强,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新唐书•李光弼》中说:安史之乱时,太原守将李光弼拆民房建砲进行防守,“石所及辄数十人死,贼伤十二”。《新唐书•李密传》还有李密一次性命人建造300架砲攻城的记载。这说明砲不仅用于守城,也用于攻城。

 

《武经总要》中的砲

宋代是中国砲发展的一个顶峰。宋代军队对砲的使用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砲兵,在军队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国家的重视使得砲在各个方面都

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一时期关于砲的记载也大大增多,尤以著名兵书《武经总要》最为丰富。

成书于北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的《武经总要》详尽整理和总结了北宋时期多种砲的结构特点、尺寸规格、制作技术、使用性能,并附有插图。此书共总结了19种砲,各有其特殊性,适用于不同的战场,大致可以分成活动砲和固定砲两类。砲车共有6类,其中一种行砲车,在使用时能另用两根支柱将砲架起,车轮脱离地面,既使砲稳定,又增加了砲的高度。此外还有一种手砲,两三个人即可移动操纵,用于杀伤散兵。固定砲相对来说规模更大。许多砲如虎蹲砲、腹柱砲、合砲等,需要把支架埋入地面才能发挥作用,这决定了这些砲只能用于守城或者时间充裕的攻城战。然而相应地,这些砲的威力也相当惊人。最大的七梢砲,需要252人进行操纵,能将60千克的石块,发射到77米远之处,堪称冷兵器时代的核弹。

除了继承和总结,宋代的砲也有许多发展和创新。根据需要不同,粪毒、铁汁、纵火物、碎石或者铁蒺藜都可以成为砲投掷的对象。最重要的是,火器也成为了砲的投掷对象。《辛巳泣蕲记》记载:“番贼攻击西北楼,横流砲十有三座,每一砲既一铁火砲,其声大如霹雳。”所谓的铁火砲,就是一种铁壳爆炸弹,状如葫芦而口很小,用砲投掷。应该说,这就是最早的火炮。

 

扭力式的西方投石机

如果我们将西方和东方的投石器进行比较,能发现许多有趣之处。作为战争内在规律发展的产物,它们在运用、发展相关战略战术甚至是出现年代(西方的投石机相传是公元前3世纪的阿基米德发明,罗马帝国时期开始大规模运用)上都有着许多的相似之处。然而两者的不同也是明显的,最大的不同是:中国的砲主要是杠杆式的,西方的投石机主要是扭力式的。

中国传统的砲一般都是木制,只在接合处用铁部件,并且有着相似的结构:首先有一个砲柱,砲柱顶端架设一根砲梢;在砲梢的一端有一个砲窠,用于放置投掷物,另一端则是数根乃至数十根的拽索。使用时,众人一起拽动拽索,投掷物就应声而出。

而西方的投石机则复杂得多了。它主要原理是利用动物肌腱的蓄力功能,把力积攒起来然后集中释放,投掷石块。它的机架顶部安有横梁,底部横装一股扭绞得很紧的筋束;抛射杆末端竖插入筋束中间,前端则放置投掷物。平时,由于筋束的拉力,抛射杆抵靠在在横梁上;使用时,将抛射杆拉平,然后用扣发装置锁住,安置投掷物,发动扣发装置即可发射。

相比之下,扭力式投石机无疑更加精密,这种精密带来的就是更加高效和方便:它使得投石车齐射更加方便,而且需要的人手相对较少。不过麻烦的是,这种投石车因其精密也易损坏,并且难以瞄准,难以大规模建造,这是它的不足之处。中国古代的投石机械,建造容易,结构简单不易损坏,易瞄准,但是操作起来比较困难,所需人力更多。

应该说,两种投石器并无优劣之分,反映的是双方在历史传统和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在西方这种规模普遍较小的军队中,出现需要人手较少的扭力式投石机几乎是一种必然。而工程师则使这种必然成为现实。同时,中国人也从古老的桔槔中得到了灵感,发明了杠杆式的砲。北宋末年金人攻打汴京,一夜之间竟然架起了5000座砲,杠杆式投石器这种建造上的优势也是明显的。

 

威力巨大的“回回砲”

然而东西方的投石器并非完全分割。在蒙古帝国,东西方的投石器就相互交融,产生了一种威力巨大的砲。

建造这种砲的工匠是蒙古帝国从西亚掠夺回来的穆斯林工匠,因而这种砲被称为“回回砲”。同时,又由于这种砲在蒙古人攻打襄阳的战役中一战成名,又被称之为“襄阳砲”。据记载,在襄阳战役中,这种砲可以把重达90千克的石弹射出,并且入地七尺,威力惊人。

这种“回回砲”依然采用了传统的杠杆式结构,但是做出了两大改进:把拽索换成了重达数吨的重砣;在砲梢的另一端添加了扣发装置。平时,由于重砣砲梢处于直立状态,使用时需把砲梢固定到扣发装置上,激发扣发装置,重砣下降的能量就能把石弹发射出去。这种砲既保留了中国砲的传统结构,又吸收了西方扭力式投石机的“蓄力”概念和扣发装置,无疑是技术融合的一个经典例子。

但在火器大发展的背景下,回回砲最终只能被时代所淘汰。而后,连砲字也渐渐无人知晓。然而我们不能忘却,作为一种重要的兵器,砲曾经在历史上留下的痕迹。


上一篇:补水,不能仅靠喝水
下一篇:八种会感染人类疾病的动物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