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70629_520033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百科知识》

《百科知识》

开博时间:2016-07-01 14:43:00

《百科知识》杂志社与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同期创建于1979年, 是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主办的国内惟一文理合编的国家级科普刊物; 是国内公认的具有权威性的老牌科普杂志之一。《百科知识》杂志的特色是门类广泛、文理合编、权威准确、通俗易懂。

文章数
分享到:

中国人为何喜欢嗑瓜子?

2017-06-29 13:20:00

  中国人对瓜子的喜爱是毋庸置疑的。看电视时打发时间、聊天时随手抓一把,哪里都能看到瓜子的“身影”,可谓“国民第一零食”。

  世界上只有中国人喜欢嗑瓜子。在很多国家,人们认为瓜子是鸟类吃的,不是人的食物;在一些国家的超市可以看见剥好的瓜子作为休闲食品,但看不见带壳瓜子。

  中国人何时开始嗑瓜子?

  中国人喜欢瓜子,可能一开始是由于节俭,后来才深入到饮食文化层面。北宋初年成书的《太平寰宇记》在历史上第一次记载了“瓜子”(卷六十九《河北道十八·幽州》)。之后,吴越广为流传的《岁时歌》则记载了“嗑瓜子”的习俗,“正月嗑瓜子,二月放鹞子,三月种地下秧子,四月上坟烧锭子……”“嗑瓜子”何以位列诸事之首?中国人喜食瓜子的传统始于何时?这些尚不可知,但确定的是,明清时已经非常流行了。据考证,嗑瓜子的习俗在我国明代已经流行,晚清之前主要是西瓜子,晚清以后南瓜子开始流行,民国时期葵花子又异军突起,大受欢迎。嗑瓜子大概最早兴于北方,这不仅因为嗑瓜子的记载主要发现于北方历史文献中,更为客观的原因是北方冬季寒冷漫长,农闲时大家整天呆在家中避寒,消磨时间的主要方式就是嗑瓜子聊天。瓜子不论吃起来还是准备起来都很方便,拿出来招待客人,不仅能够体现主人的好客,做客的人也因吃瓜子会有被“招待”的感觉,潜移默化中就定下来一种愉悦的社会交往基调。嗑瓜子的习俗就这样蔓延开来。

  中国古时最流行西瓜子

  瓜子,无外乎葵花子、南瓜子和西瓜子,其他瓜的籽,要么无法批量生产,要么无法当零食食用。西瓜品种众多,从元代开始,各地方志所记载的西瓜品种达50余种,不单有今天我们以食用瓜瓤为主的西瓜,还有专门以食用瓜子为主的西瓜。后者又称瓜子西瓜,栽培很多,在不同地区称呼也不同,有打瓜、籽瓜、子瓜、瓜子瓜等。法国传教士古伯察曾在19世纪中叶前后旅居中国大部分地区,阅历异常丰富,对中国社会各方面都有直接而细致的考察,他对西瓜子的描绘很多:“中国人对西瓜子有着特殊偏爱,因而西瓜在中国是必不可少的……有些地方,丰收时节西瓜就不值钱了,之所以保留它们,只是为了里面的瓜子。有的时候,大量的西瓜被运到繁忙的马路边免费送给过往的行人,条件是吃完了把瓜子给主人留下……西瓜子对于中华帝国3亿人口来说,真可谓一种廉价的宝贝。嗑瓜子属于一种日常消费,看着这些人在用餐之前把嗑瓜子当成开胃之需,确实是一道耐人寻味的景致……假如有一群朋友聚在一起饮茶喝酒,桌上肯定会有西瓜子作伴。人们出差途中要嗑瓜子,儿童或是手艺人只要口袋里有几个铜板,就会拿出来买这种美味食品。无论是在大街旁,还是在小道边,到处都可以买到。你就是到了最荒凉的地区也不用担心找不到西瓜子。在大清帝国各个地方,这种消费形式确是一种不可思议、超乎想象之事。”

  南瓜子、葵花子是舶来品

  向日葵和南瓜都是美洲作物,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后辗转传入中国,这大概是在16世纪上半叶——也就是晚明的嘉靖年间。

  在清代,向日葵主要作为观赏性植物,食用及售卖也只是偶有记载。民国时黑龙江的《呼兰县志》较早记载了向日葵大规模栽培,“葵花,子可食,有论亩种之者”,这说明葵花子已经开始流行。再看南瓜,南瓜子要比葵花子流行得早些。晚清以来,南瓜子可食的记载非常多,远超葵花子。到了民国时期,南瓜子虽然已经有广泛的食用人群,但是与西瓜子相比,还是略逊一筹。

  吃瓜子为何对人有益?

  吃瓜子能缓解紧张情绪。人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很容易紧张、尴尬,交流时手中有食物会让人感到轻松。所以我们经常会请客喝酒或约人吃甜点来让交往各方放松下来,但酒后容易说辞不当,甜品消费又高,所以廉价易得的瓜子就成了大家相聚时的休闲食物。同时,嗑瓜子可分解为若干个小动作,这些动作简单、容易,让人感到愉悦,在吃的过程中能够缓解彼此紧张的情绪。

  此外,吃瓜子有利于消除双方的敌意,延长交谈时间。人与人交往时,会有两套系统:一种是当自己认定环境不安定时出现类似逃避、逃跑的防御系统;另一种是安定条件下表现出来的放松系统。瓜子本身的趣味性加上调节紧张气氛的功能会使得你启动放松系统,消除相处中的敌意,使交流双方表达起来更加轻松自然。

上一篇:世界中的百科知识
下一篇:雨生百谷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