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30815_320648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兵器知识》

《兵器知识》

开博时间:2016-07-01 14:43:00

以普及兵器科技知识,提高中国全民国防观念,为实现国防现代化,特别是武器现代化服务为办刊宗旨,面向中国广大青少年军事爱好者,广泛宣传兵器科技知识,大力普及军事高新技术,介绍世界军事科研生产情况,展示各国武器装备风貌,宣传中国兵器工业发展道路和成就。

文章数
分享到:

铁幕下的电子斗争 “乌鸦”飞进了“超级堡垒”

2013-08-15 21:44:14

[编者按]在二次大战结束后的短短五年里,苏联依靠战时获得的技术资源和高超的逆向设计能力,大大提升了其电子工业水平。而曾在这一领域独领风骚的美国却因错估国际形势而大举裁撤了电子战研究机构,就连已经列装的电子对抗装备也疏于使用。随着“铁幕”的步步紧逼,美国的戒心也越来越大。当情报专家们将目光集中到太平洋彼岸时,他们惊呆了:苏联人仿制了一切他们感兴趣的西方武器装备,并且已经开始了批量生产。在这一背景下,电子情报的重要性日渐凸显出来,西方急需一种能够装载大量电子侦察设备并能长时间滞空的飞行平台,来完成对共产主义阵营的外围侦察任务。

 

铁幕下的电子斗争

“乌鸦”飞进了“超级堡垒”

/马岩

23433

坐在马桶上的新乘客

前文已经提到,战后5年内美军的电子对抗技术运用水平相对二战时期并没有提高,甚至在某些方面还出现了倒退,在19451950年间,美军的电子战装备序列几乎与二战时完全一样。战后几年里,从盲目轻敌到突然警醒,美军对电子侦察的态度似乎是太平洋战场历史的重演。

将日历翻到19428月,距离日军偷袭珍珠港已过去了近9个月,美军的情报人员仍然没有找到日军发展和部署雷达的蛛丝马迹,在电子战领域的轻敌情绪开始扩散。但是,当美国海军陆战队在瓜岛登陆时,意外缴获了一部几乎完好的日制防空警戒雷达,引起了一场震惊。这一事件催生了太平洋战场上一系列周密的电子侦察活动的开始。

23434

战后初期,美国海军曾使用4 架伪装成邮政班机的PB4Y-2飞机,往返于欧洲西亚各大城市间运送外交邮件,执行秘密电子侦察任务

一批电子侦察接收机被秘密地安装在飞机和舰艇上,用于捕获日军的雷达信号。虽然电子侦察活动深受美军战略决策层重视,但美军的基层官兵对此并不感冒。在他们的眼中,那些电子战军官除了会往一架好好的飞机上到处打洞来安装各种设备之外,做不了什么有意义的事。部队抵制电子战装备的事件屡见不鲜。当最初一批2架安装有侦察设备的B-24被编入轰炸机部队时,部队指挥官认为这些破烂电子器材只会增加飞机的负担,竟下命令将其强行拆掉。此后,所有经过电子侦察改装的B-24不再分配给轰炸机联队,而是由电子对抗人员自行指挥。

1943年,美国陆军航空兵第58轰炸机联队开始接收波音公司生产的首批B-29“超级堡垒”战略轰炸机,其起飞重量是B-17B-24的两倍以上,代表了当时重型轰炸机的最高设计水平。值得一提的是,B-29也是当时第一种在交付时就为电子对抗设备预留空间和布线的飞机。在58联队中,每4B-29中就有一架作为电子对抗飞机使用,每架这样的飞机中都额外增加了一名机组成员,任务就是使用机载电子侦察设备对飞行过程中遇到的敌方雷达信号进行分析。

23435

B-29 上的无线电员席位。面对这些眼花缭乱的设备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往往是家常便饭

B-29 轰炸机的机组成员是11 名,增加电子对抗观测员后变成了12名,然而这第12名乘员的工作环境非常之艰苦。经常坐飞机的读者应该熟悉,当飞机起飞或降落前,空乘会提醒您打开舷窗遮光板、系好安全带、收起小桌板、调直座椅靠背。但是当年B-29上的电子对抗观测员却不用做这些准备工作,因为他的位置没有舷窗、没有安全带、没有小桌板、也没有座椅靠背。事实上,他们连座椅都没有!虽然B-29在交付时就已经为电子对抗设备预留了空间和布线,但它毕竟是作为一架轰炸机来设计的,所谓的预留空间非常有限,其实就是飞机上的厕所,电子对抗观测员的“座位”就是马桶!遇到气流颠簸时,他们只能牢牢抓住设备面板上的拉手才不至于身体晃荡。

23436

早期B-29 上的电子对抗观测员“席位”,图片摄于战后,许多电子设备已被拆除,只留下空空的机架,但是画面左侧的马桶和厕纸仍然显示了当年电子战人员工作环境的尴尬

在如此“耐人寻味”的环境里工作,的确是一件“可歌可泣”的事情。更令这些电子战军官抓狂的是,他们的侦察接收设备工作也不够稳定,为其供电的交流发电机安装在炸弹舱里,在飞行中只要出现一点故障,哪怕是保险丝烧断了,也没办法对其进行维修。

即便如此,每一次B-29执行对日本占领区和日本本土的空袭任务时,电子对抗观测员都能够对敌方雷达照射进行预警,并且记录下不同信号的特征,最终证实了日本雷达的技术大致与盟军1941年左右的技术水平相当,对美军轰炸机部队的行动不能构成严重威胁。

 

西伯利亚上空流窜的“乌鸦”

“乌鸦”是二战时期盟军对电子战人员的称呼,至于为什么要用这种动物为他们冠名,还有一段历史。在爱尔兰和威尔士的神话传说里,“乌鸦”——准确的说是“渡鸦”(raven,一种体型巨大的乌鸦)——是英雄的化身和对抗入侵的护身符,甚至有传说认为,只要伦敦塔上有这种大乌鸦的存在,英国就永远不会战败给外来入侵者。所以,在二战时期,英国特地将一批乌鸦引入伦敦塔,并使用了“乌鸦”作为保护英格兰空中安全的电子战行动的代号。久而久之,“乌鸦”也就成了电子战人员的绰号。

当战后对苏电子侦察任务正式提上议事日程时,美军需要一种高空远程飞行平台担负这一重任,B-29轰炸机首当其冲,但是,要对尽可能宽的频段进行搜索,工作量非常大,单纯依靠坐在马桶上的那一只“乌鸦”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他们对一架B-29 进行了大幅度的改装。第45-21812B-29轰炸机被拆下所有炮塔,在机身后部的增压舱里设置了6个对抗工作席位。这些对抗工作席位排列在飞机的两侧,每侧3个。4个靠近炸弹舱的席位朝向前方,2个在后面的朝向机尾。各操作员的工作席位由前向后按从高到低的频率排列:1号和2号席位搜索1 000兆赫以上的频段,3号和4号席位搜索约200~1 000兆赫的频段,5号和6号席位搜索约200兆赫以下的频段。其中,1号位置是主任对抗军官的工作席位,设置在舱门一侧,紧靠炸弹舱的后部,安装有1部导航雷达的中继显示器,使他能对计划的飞机航迹保持跟踪。对抗接收设备包括APR-4 APR-5接收机、1ARR-5接收机、1ARR-7接收机,以及一些APA-17测向机和APA-11信号分析仪。此外,在飞机头部原来轰炸员的位置上设置了一个通信截收席位,配备3部收信机和1套钢丝录音机。为增强飞机的续航能力,尽可能增加留空时间,这架B-29还在炸弹舱内安装了副油箱。

23437

APR-4 是二战期间大量装备美军轰炸机部队的一种侦察接收机,在冷战初期,它也是美军必备的电子侦察设备之一

19475月,这架特殊的B-29满载着精心挑选的专家级“乌鸦”,飞往阿拉斯加进行适航训练,并学习高纬度飞行所需的网格坐标导航技术。由于飞机庞大而笨重,而且所有自卫武器均被拆除,所以机组人员戏谑地将他们的飞机取名为“活靶”(The Sitting Duck)。在试飞中,这架经过改装的轰炸机曾在中途不着陆加油的情况下到达北极并返航,留空时间长达17个小时。

所有的准备工作完成后,一场周密计划的电子情报侦察行动拉开了序幕。611日,“活靶”首次遂行作战任务,沿西伯利亚北部海岸进行了侦察。令人哭笑不得的是,这次飞行在军事层面上乏善可陈,飞机上的“乌鸦”们在长达13个小时的时间里没有接收到1部苏联雷达的信号,但是在地理学领域却意义重大,因为飞行员在这条从来没有人飞行过的航线上意外发现了3个地图上没有标出的冰岛。

继首次出师无功而返之后,“活靶”于617日执行了第二次任务,沿西伯利亚的东海岸飞行的侦察行动持续了将近18个小时。倒霉的是,这次行动再次遭遇意外情况。计划的路线是贴近海岸飞行,但是途中一股强大气流把飞机“吹”向了苏联领空,当“活靶”成功脱离气流影响时,已经深入苏联内陆90 千米。万幸的是苏军并没有在那里部署雷达和歼击机,飞机上的“乌鸦”们着实吓出了一身冷汗。

23438

在“活靶”号B-29开创了对西伯利亚地区电子侦察的先河之后,对这一地区的例行侦察任务交给了美军第72侦察机中队,图为该中队的3RB-29正在飞越阿拉斯加

截止19478月,“活靶”已经围绕西伯利亚海岸线执行了8次电子侦察作战飞行任务,飞行总时数超过了100小时。机组摸清了西伯利亚濒海地区雷达的配置,更重要的是查明了雷达未覆盖的盲区。这意味着,一旦美苏之间爆发战争,美国轰炸机便可以穿越这些盲区对苏联发起空袭。这架B-29825日返回安德鲁斯空军基地,五角大楼特地为每名机组成员授予了勋章。

“活靶”在西伯利亚外围开创性地执行了侦察任务之后,该地区的空中电子侦察任务交给了第72侦察机中队。该中队装备了经过改装的照相侦察型B-29,大约每3周执行一次这样的电子情报任务。在与西伯利亚地区恶劣的气象条件抗争的同时,苏联防空军战机也会偶尔对这些不速之客发动截击。当遭遇截击时,B-29标准的飞行程序是:进入小坡度下降,增大速度,向正北方飞行或向海上脱离。也许是作战半径的限制,苏军战机也很少长时间追赶。

 

对东欧的侦察行动

1947 年,一架美军C-47 运输机误入苏占区上空,在大雾中遭遇了苏军高炮准确的射击。这一事件是苏联已经开始使用雷达的铁证,当时美国并没有常驻欧洲的B-29部队,所以,新组建的电子情报部队使用了2B-17轰炸机作为飞行平台,每架飞机安装了2 APR-4接收机,1APA-17测向机和1APA-24测向机。这支专职电子侦察部队被命名为第7499中队,平均每周出动3架次,在德国与奥地利境内的苏占区边界发现了约10部警戒雷达。

23439

1948 6 月,苏联开始了对柏林的交通封锁,历史上著名的“ 柏林空运”开始了。图为当时西方盟国对柏林实施空运的三条空中走廊,也是电子侦察机在苏占区仅有的飞行航线

19486月,东西方两大阵营的关系进一步降温,苏联切断了德国西部与柏林间的所有地面交通。为了对抗封锁,美英两国对柏林实施了将近一年的空运行动。为探明空中走廊附近的苏军雷达部署,驻德国第7499中队奉命执行此项任务。

由于B-17的外形和其它运输机截然不同,为了防止被苏联方面发现,B-17只在夜间出动,并编入C-54运输机的飞行编队,使用和运输机相同的呼号。根据美苏间的协议,苏军军官有权在柏林的机场塔台监视每架飞机的起落,所以B-17也不能在柏林降落,否则就会马上“穿帮”。但是如果不声不响的脱离编队直接返航,同样会引起苏军的警觉。后来,在塔台的苏军军官发现来来往往的运输机编队中经常有一架会报告“起落架故障,无法降落”,然后趁乱混入离开柏林的机群中销声匿迹。

23440

隶属于美军7499 中队的电子侦察型B-17,在柏林空运期间担负了对苏占区纵深的电子侦察任务

23441

一架正准备在柏林滕伯尔霍夫机场降落的C-54“空中霸王”运输机,其外形与秘密执行电子侦察任务的B-17 差距甚远

随着新的侦察计划悄然展开,7499中队的B-17已经难以胜任,刚刚返回美国的B-29“活靶”又被抽调到欧洲。出于保密需要,“活靶”涂上了第9轰炸机中队的标志。该部队预定要飞往德国,参加由战略空军司令部举行的轮换野战演习。

9 4日,“活靶”随第9轰炸机中队飞抵德国。飞机上的装备也与在西伯利亚执行任务时不尽相同,新增了1 APR-9 微波接收机。这部新型接收机甚至没有经过正式的飞行试验就仓促上阵,主要用于监测苏联是否使用了类似德国“维尔茨堡”的微波雷达。可是刚到德国,APR-9就出现了故障。由于这是部工程样机,既没有使用维护手册,也没有备件,工程师也曾告诫机组人员,这种设备在野战条件下是不能修理的,否则有可能进一步损坏设备。但是,偏偏有2 名机组成员不信邪。他们拿了一瓶酒,把设备搬到娱乐室修了一通宵,让这部新型接收机在第二天早上恢复了工作。

侦察飞行计划是由“活靶”上的1号席位也就是主任对抗军官制订的——沿南面的空中走廊飞向柏林,在柏林上空折向西北,再沿北面的空中走廊飞向汉堡。然后,飞机再从相反方向重飞这条航线,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搜索到苏军的雷达信号。

此次任务之后,“活靶”号B-29奉命返回美国。但机组人员没有时间去分析他们的侦察结果,因而把资料留给了美国驻欧空军司令部的情报分析人员。但最终,分析人员没有从中再获得任何高价值的情报。










上一篇:柯达公司事件背后的核幽灵 浅谈“中子照相技术”及核安全
下一篇:新型低附带毁伤武器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