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091207_328062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健康》

《健康》

开博时间:2016-11-21 21:29:00

《健康》始终以普及健康科学知识,为广大读者的身心健康服务为宗旨,倡导健康新理念,引领健康新潮流。其内容与时俱进,科学权威,想百姓所想,写百姓所需,语言通俗易懂,贴近百姓生活。受到广大读者好评。

文章数
分享到:

大 蒜——物美价廉的保健品

2009-12-07 18:08:19

  大蒜数千年来在中国、埃及、印度等国一直是一种药食两用的食品。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上越来越重视对大蒜药用价值的研究和应用,现已备受国际医学界和消费者的青睐,成为欧美等国用于抗菌、提高免疫力、调节血脂和抗肿瘤的首选天然治疗药物。国内对大蒜和大蒜制剂的研究、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尤其在“非典”时期,大蒜及大蒜制剂用于提高免疫力、抗病毒的功能人尽皆知。

  大蒜是土生土长的抗素,中世纪欧洲瘟疫流行,不少人就靠大蒜躲过了灭顶之灾。二战期间大蒜挽救了许多前苏联战士的生命,前苏联人称大蒜为“俄国的青霉素”。我国人民很早就发现了大蒜独特的药用功效。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也有用大蒜来预防感冒,流脑,痢疾等各种传染病的记载。

  大蒜这一神奇而古老的药食两用珍品,被称作“健康保护神”。世界上首家大蒜研究所在德国成立,它的宗旨就是向全世界人民宣传吃蒜的学问。在德国,几乎人人都喜欢吃大蒜,年消耗量在8000吨以上,近年来更是经常举办欧洲大蒜节。大蒜研究所负责人哥特林博士介绍说,大蒜含有四百多种有益身体健康的物质,如果想活到90岁,大蒜应该是食物的基本组成部分。研究还表明,大蒜的营养价值高于人参,应列为保健品之首。

  大蒜是血管清道夫

  大蒜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指出,人类的很多疾病都是因为血液中脂肪水平过高引起的。许多日常食物,像鸡蛋、香肠、奶酪、咸肉等,吃了之后就会使血液中的脂肪成倍上升。但是如果同时吃蒜,脂肪上升的趋势就会受到遏制。除了有助于降低血脂外,大蒜还具有预防和降低动脉脂肪斑块聚积的作用。这一点很重要,因为脂肪斑块在冠状动脉聚积后,就有可能导致心脏病发生。

  抽烟喝酒会使血液变得黏稠,如果同时能吃些大蒜,不仅能使血液变稀,而且还具有类似于维生素E和维生素C的抗氧化特性。

  大蒜所具有的这些潜在功效,为预防和改善粥状动脉硬化、防治心脏病,开辟了一条崭新的天然护理途径。同时,大蒜对降低高血压也有一定作用。高血压患者每天早晨吃几瓣醋泡的大蒜,并喝两汤勺醋汁,连吃半个月就可以降低血压。

  只要保持血液正常,就不容易患高血压、心脏病、脑溢血等疾病。大蒜研究所的专家表示,每天都吃蒜,能够杀菌解毒、延长寿命。常吃大蒜的人,比不常吃的人患胃癌的几率要少将近一半。而且,多吃大蒜的人患直肠癌的几率也非常低。

  刀剁不如捣泥,熟吃不如生吃

  大蒜研究所的专家认为,大蒜之所以能有这么出色的功效,是因为它含有蒜氨酸和蒜酶这两种有效物质。蒜氨酸和蒜酶各自静静地呆在新鲜大蒜的细胞里,一旦把大蒜碾碎,它们就会互相接触,从而形成一种没有颜色的油滑液体——大蒜素。大蒜素有很强的杀菌作用,它进入人体后能与细菌的胱氨酸反应生成结晶状沉淀,破坏细菌所必需的硫氨基生物中的SH基,使细菌的代谢出现紊乱,从而无法繁殖和生长。

  但是大蒜素遇热时会很快失去作用,所以大蒜适宜生食。大蒜不仅怕热,也怕咸,它遇咸也会失去作用。此外,如果想达到最好的保健效果,食用大蒜最好捣碎成泥,而不是用刀切成蒜末。并且要先放10~15分钟,让蒜氨酸和蒜酶在空气中结合产生大蒜素后再食用。

  大蒜可以和肉馅一起拌匀,做成春卷、夹肉面包、馄饨等,还可以做成大蒜红烧肉、大蒜面包。德国还有大蒜冰激凌、大蒜果酱和大蒜烧酒等,不仅健康,而且味道不错。用大蒜素提炼成的大蒜油健康价值也很高,可以抹在面包上吃或作为烹调油食用。

  德国大蒜研究所最近发明了一种叫做“时间晶体”的全蒜提取物生物制品,这标志着人类对大蒜的利用又取得了新发展。

  小提示:

  1.吃大蒜并不是吃得越多越好。因为大蒜吃多了会影响维生素B的吸收,大量食用大蒜还对眼睛有刺激作用,容易引起眼睑炎、眼结膜炎。每天1次或隔天1次食用,每次吃2~3瓣即可。

  2.大蒜不宜空腹食用。因为大蒜有较强的刺激性和腐蚀性。

  3.胃溃疡患者和患有头痛、咳嗽、牙疼等疾病的患者,不宜食大蒜。

  有不少人不吃大蒜,是因为害怕吃了以后嘴里的气味会比较重,影响和他人的交流。其实,口里会有特殊的臭味,是因为蒜瓣被嚼碎后,蒜细胞中特定酶的活化作用,将蒜碱分解为具有特殊臭味的蒜素。消除口中的蒜臭简单有效的办法是嚼茶叶,再用浓茶水漱口。

上一篇:另一种眼光看癌症(下)
下一篇:爱上“全能水果”——柠檬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