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40803_322882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健康与营养》

《健康与营养》

开博时间:2016-07-01 14:43:00

《健康与营养》是国内第一本面向“新中间阶级”,提供全方位营养指导与健康资讯的高端时尚生活杂志。她以“时尚实用”为编辑核心,紧紧围绕现代精英人群及其家庭的健康生活这一主题,从营养角度入手,通过传播最新营养资讯、解读最新生活方式,分享最新健康理念,引导读者通过重构健康与营养的关系,全面提升自身及其家庭成员的健康管理能力,缔造更具品质的时尚生活方式……

文章数
分享到:

汽车“排毒”实用指南

2014-08-03 10:49:28

汽车“排毒”实用指南

 

■ 编辑= 张香君 指导专家= 盛明

 

车内空气污染虽如洪水猛兽,但也并不是无法对抗,关键是找准问题所在,采用完善的解决方案予以各个击破,就能获得一个健康的车内空气环境。那么在平时生活中,个人如何做才能尽可能远离车内空气污染呢?以下提供一些小贴士,从细节做起,将危害消灭在萌芽阶段。

 

 

爱车“排毒”8

 

1多闻味避免

“中毒”第一要义是选一辆气味低的车,选购车辆时多用鼻子闻,选择无异味或者异味较轻、并符合国家标准的车型。注意,必须得钻到未经处理的新车内,经过打理的展厅展车不在此列。

 

2多通风

新车入手后需要尽快消除车内VOC,通风是最经济也是最有效的方式。新车一般在半年内都会有甲醛等有害气体持续散发,因此新车在行驶的前6个月应尽量少用空调,经常开窗,以加强车内外空气的交换,或是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打开车窗在室外停放一段时间,以便加速新车的VOC散发,尽早让车内的有害气体挥发释放干净。

 

28245

 

链接1

在车辆长时间密闭停放以后车内的VOC浓度会随着其散发和堆积而明显升高在夏天日间露天长时间停放后尤其显著因此每次开车前要先打开前后车窗和车门进行几分钟的通风这个方法在夏天还能有助于降低车内温度

 

 

3及时拆除原始包装

新车内的原始包装要及时拆除,新车通常会有一些塑料包装,车主在开始用车后应尽早去除这些多余的包装,以免原本可以解决的污染闷在车内“发酵”,从而产生空气污染。

 

4及时清洗空调

定期进行空调系统的清洗,避免污染物的积累。

 

5少改装汽车

改装与房子装修一样,修改后会残留大量有害物质,如不加以注意,受伤的只会是自己。目前我国的汽车后装潢市场产品(如脚垫醛酮类挥发、后备厢垫、真皮座套、方向盘套、车用香水、座垫、头枕等)的质量水平参差不齐,部分产品采用廉价的原材料,导致后装潢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会明显增加车内VOC的量。目前我国还没有制定和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及行业标准,来检测、评价和约束后装潢市场产品的VOC特性。因此在购买后装潢市场的产品时,应当尽可能选择原厂产品,因为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汽车生产企业开始对后装零件制定相关标准,并进行检测。

 

6少暴晒新车

平时应注意防止暴晒,因为高温会促进车内有机污染物的挥发,可能造成十倍甚至百倍于平时的释放量。停车时,优先选择地下停车场,实在不能避免暴晒时,开车前,打开车门,启动发动机,开动空调,降温透气3~5分钟,人则在外面等候。

 

7勤洗车

洗车也是清除车内气味的好方法。新车购买半年内,应加大洗车频率,每周1~2次,重点清洗车厢内中控台、仪表板、方向盘、座椅等有害气体主要来源地。

 

8勤更换

定期更换进气滤芯和空调滤芯,发动机的进气滤芯和空调滤芯就如同人类的口罩一样,如果失去功效就不能有效地阻止污染物进入车内。所以在汽车的保养过程中一定要定时对进气滤芯和空调滤芯进行更换,同时在雾霾天气来临之前最好进行检查。

 

 

不可忽视的生活细节

 

1下雨天要保持门窗关闭,以免湿气进入车内;

 

2车内不吃零食,以免食物残渣滞留车内滋生细菌;

 

3不在车内吸烟,防止恶化车内空气;

 

4如果车主驾驶新车发现有体征反应,比如感觉熏眼睛、呼吸受刺激,甚至头晕,建议找专业机构进行车内空气质量检测,以尽快发现和清除车内污染源;

 

5体质较弱者、妇女、儿童和有过敏性体质的人,要尽量避免长时间驾驶和乘坐新车。

 

 

链接2

消费提示对于市场上一些用于降低车内空气中VOC含量的产品如活性炭光触媒产品等),尚未有相关有说服力的调研结果证明其长期有效市面上大部分车内空气净化器产品仅能起到过滤车内空气中的粉尘的作用对于降低车内空气中的VOC含量是没有帮助的


上一篇:汽车“排毒”实用指南
下一篇:吃烧烤的夏季智慧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