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20820_321229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家庭科学》

《家庭科学》

开博时间:2016-07-01 14:43:00

《家庭科学》是辽宁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生活类科普期刊。本刊以科学性、知识性、可读性、趣味性、服务性、实用性强而闻名,贴近生活、贴近大众,办刊宗旨为“生活必读,开卷有益”,深受众多读者的喜爱。本刊弘扬科学的生活理念,倡导新文明、新风尚、及时报道与家庭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经济、消费、婚恋、健康、饮食、育子成才等方面的知识。

文章数
分享到:

潜伏“糖人”

2012-08-20 19:52:00

  □策划/ 本刊编辑部 执行/ 本刊北京特约记者 姜利友

  专家支持/ 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代谢中心主任医师 杨文英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瑞金医院副院长 沈卫峰

  暨南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专家 罗璐

  “我是糖尿病?怎么会!一定是你们弄错了”;

  “我每年都体检,没什么问题啊”;

  “我吃得不多,也不口渴,尿也不多,这么胖,怎么成了糖尿病?”……这些都是内分泌科医生时常听到的质疑和疑惑,但是即使医生没有太多的解释,医院专业检测的血糖指数已经清晰地告知:没错,他们都是糖尿病。

  六成糖尿病人不知道患病

  张先生,40 岁,平时吃得下、睡得着,自我感觉身体非常健康。然而,有一天,他在公司上班时突然昏迷不醒,被同事发现后送到医院,查血糖>33.3 毫摩/ 升,明显高于正常值,确诊为糖尿病、高血糖昏迷,经数小时的抢救后,才转危为安。苏醒后,从家属口中得知自己被诊断为糖尿病,他却百思不得其解:“那么高的血糖,为什么我平时一点感觉都没有呢?”

  糖尿病,没人不知道,况且我们已经成为糖尿病第一大国,可事实上,在公众当中真正了解它的人并不多。

  【数据】

  几年前,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选定14 个省市对糖尿病进行了全国范围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20 岁以上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达9.7%,推算病人约为9200 万人,这一数字足以确立糖尿病患者数量世界第一的地位。

  但是,这项重要调查的另一个数据却很少被提及,那就是——“研究发现,60%的糖尿病患者未被诊断”。

  这项调查的项目牵头人、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代谢中心杨文英主任医师介绍,该研究采用的检查手段除空腹血糖检测外,还纳入了葡萄糖耐量试验, 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客观性, 所以该结论很能反映我国糖尿病的真实状况。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大部分糖尿病人对自己的疾病茫然无知呢?

  绝大多数患者无“三多一少”症状

  对于糖尿病,很多人会想到“三多一少”。杨文英介绍,的确,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这是糖尿病高血糖状态的典型症状。多尿是因为血糖过高造成渗透性利尿,然后出现口渴多饮,营养物质流失出现多食消瘦。本次调查中60%糖尿病是未诊断的,说明这些人没有明显的糖尿病症状。“三多一少”是在长期高血糖之后才出现的。很多人早期轻度高血糖或者高血糖时间较短,典型症状就不那么明显。

  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被现代医学诊断为2 型糖尿病的患者绝大多数没有“三多一少”症状,但多数人表现为肥胖。其中,无“三多一少”症状者占87%,肥胖、体重超重者占79%。

  空腹血糖正常的糖尿病人

  还有一点值得警惕的是,也有不少事实上的糖尿病人在体检时却显示血糖正常,或者换一句话说,空腹血糖正常,为什么却成了糖尿病人呢?

  【数据】

  先让我们看一项专业研究的数据:一项在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广州、天津、武汉全国7 个城市52 家医院开展的中国心脏病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冠心病住院患者中糖尿病患病率为52.9%,糖耐量异常(即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为24.0%,故总的糖代谢异常相当于所有病人数的四分之三。仅检测空腹血糖,38%的糖尿病人会被漏诊,而糖尿病前期的患者则几乎全部被漏诊!

  冠心病住院患者中绝大多数都有糖代谢异常,这些患者大多没有“三多一少”的糖尿病典型症状,往往空腹血糖正常或稍高,但餐后血糖却达到了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如果一个糖尿病人只做空腹血糖检测却不做糖耐量检查,完全可能因为空腹血糖正常而被长期漏诊。

  因此,目前医疗机构普遍采用的“空腹测血糖”的习惯亟待改变,因为临床发现,一些早期糖尿病患者在空腹时血糖指数是正常的,只有在饭后才能显示出异常,所以为了保证检查的准确,到医院检测血糖最好在空腹和饭后进行两次检查。

  “三多一少”之外的报警信号

  还有一个关键问题,太多的人被广泛流传的“三多一少”所误导,其实糖尿病绝不等同于“三多一少”。其实,在“三多一少”之外,还有许多糖尿病的早期表现症状,专业医生总结出一些糖尿病的非特异症状,如果懂得识别下面这些身体发出的“报警信号”,就有可能让糖尿病在第一时间露出真面目。

  面色发红。典型糖尿病人在发病前后,面色并无异常改变。但有人调查过千例隐匿性糖尿病病人,发现绝大多数患者颜面色泽较红,有89.5%的患者呈不同程度面色发红。

  手足部水疱疹。隐性糖尿病病人手、足以及足趾、小腿,在没有任何诱因情况下,常突然出现外观颇似灼伤后的水疱,其特点是不痛不痒。

  胫骨前出现褐色斑。此症多见于轻型糖尿病病人,主要表现为小腿前部皮肤出现椭圆形褐色斑,伴有轻度凹陷性萎缩。其中有10%左右可合并糖尿病性神经病变。

  手足背肉芽肿。皮肤、外阴瘙痒而又无皮肤病变,早期糖尿病人在手足背常出现色泽淡红、如指甲大小、质硬、呈环状的肉芽肿。

  皮肤瘙痒。约有10%的早期糖尿病病人可有全身性或局限性的皮肤瘙痒,且较顽固,以外阴部或肛门部位最严重。

  菱形舌炎。大约有2/3 隐性糖尿病病人可出现原因不明的舌疼痛,舌背中央呈菱形的乳头缺损(即舌背上无舌苔覆盖)等等。

  四肢疼痛。下肢、足部各关节经常疼痛,而排除骨质增生、风湿、类风湿疾病。上下肢体出现麻木、针刺样疼痛,有时伴有烧灼感。

  伤口不易愈合。

  经常感到疲乏、劳累,很容易饥饿。

  潜伏的高血糖杀伤力更强

  邢小姐,24 岁,163 厘米的身高,体重将近150 斤。年初的一天,邢小姐发现自己的双眼有一些红血丝,当时她想:可能是昨晚自己睡得太晚,又喝了点酒,有血丝也不足为奇,于是她滴了几滴眼药水,过后也就没将这事放在心上。接下来的几天,邢小姐双眼的血丝一直没消,但也没什么不舒服。可一周后,她突然感觉自己双眼胀胀的,而且好像在不时地跳动,接着看见眼前有许多红光在闪闪烁烁,而且红光越来越多,最后自己眼前除了一片红光之外竟然什么都看不见了!邢小姐吓得一阵尖叫,家人急忙把她送到医院。

  医生检查后发现,邢小姐的双眼失明是眼底出血造成的!可好端端地,为什么会突然出现眼底出血呢?经过各项排查,发现小邢的血糖竟然高达34mmol/L!于是被诊断为“眼底出血、糖尿病并发视网膜病变”。邢小姐从来没检查过自己是否血糖偏高,在发生眼底出血之前,她并不知道自己其实早已患上糖尿病。

  对于糖尿病这么大名气的病,现实中那么大比例的人为什么像邢小姐一样什么症状都感觉不到呢?这就涉及到了糖尿病的实质。杨文英主任医师提示,把血糖7mmol/L 以上界定为糖尿病不是因为患者有什么症状,而是持续的高血糖会对人体造成多种严重的损害。

  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它的各种并发症,许多糖尿病患者都是和邢小姐一样,先出现了并发症状到医院检查,才发现糖尿病的。糖尿病并发症几乎可以涉及到人体的每一个系统组织。

  除引发心脑血管病变,糖尿病引发的各类病变具体可以分为下面这些。

  引发眼部病变。眼睛的特点是血管细微、器官脆弱,因为血管细微,所以很容易因高血糖影响而闭塞不通,由于器官脆弱,所以哪怕是轻微的缺血缺氧也会影响到视力,糖尿病各种各样的眼部病变就因此产生,如角膜溃疡、青光眼、玻璃体积血、视神经病变,最常见的是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为21~36%,对视力影响最大,会出现视物模糊,眼前暗影,甚至失明。

  引发肾病。20~30%的糖尿病患者都有发生糖尿病肾病的可能。糖尿病肾病属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是高血糖损伤肾脏微血管造成的,主要表现为蛋白尿、水肿、高血压,在出现蛋白尿后,患者肾功能将持续下降,若不加控制,在5~10 年内就会发展为肾衰。如果病情严重,肾脏排泄功能几乎丧失,就必须接受透析,甚至需要换肾。

  引发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导致糖尿病患者丧失劳动能力的主要原因之一,发病率可达90 % 以上。高血糖导致周围血管阻塞不通,神经缺少营养,传导功能失常病变可以影响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及植物神经, 使患者出现运动及感觉障碍,如肢体麻木,有穿袜子与带手套的感觉,疼痛,甚至肌肉萎缩等。

  引发下肢血管病变。早在十九世纪,医学界就指出血液黏稠度高、血流缓慢和血管壁损伤是引发下肢血管病变的三个主要原因。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血脂都很高,能直接导致血液黏稠度高,血流缓慢,并损伤下肢血管内皮,所以极易引发下肢血管病变,也就是糖尿病最可怕的并发症———糖尿病足。糖尿病足往往发生在足部、小腿,开始会出现皮肤冰凉、脱皮,疼痛,然后逐渐开始起水泡,当水泡破裂后,伤口久久不能愈合,甚至出现水肿、发黑、腐烂、坏死,形成脱疽,如果耽误治疗还会导致截肢。

  【数据】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曾经在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组织了第一次全国性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调查,这项调查涉及了过去十年中住院的2 万多位糖尿病病人。调查统计发现,有一半的1 型糖尿病病人和2/3 的2 型糖尿病病人,至少有一种慢性并发症。整个2 万多例糖尿病病人中,就有73.2%的人有一种或者多种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对于已经确诊的糖尿病人,往往在就诊过程中了解到一定的糖尿病并发症知识,一般会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饮食,规范用药,把血糖控制在相对理想的范围。而与此相反,糖尿病潜伏者处在更大的危险中,他们的并发症常常来的更突然,而且更猛烈。

  悬崖边上的“ 糖尿病前期”

  在为数不少的糖尿病人尚未自知的同时,更大数目的人群正在涌向糖尿病,和正常人相比,他们相当于一只脚已经踏进了糖尿病,但自己却茫然不知。

  最新的医学研究证实,几乎所有的2 型糖尿病人在发生糖尿病之前,都要经过“糖耐量减低(IGT)”阶段,IGT 的重要性在于它是糖尿病的准备阶段,其中相当一部分会转变为糖尿病。还有一部分病人因长期伴有胰岛素抵抗或高胰岛素血症、高脂血症、高血压,这些代谢异常的组合都会使心脑血管病的危险性大大增加。

  【提示板】

  IGT 的诊断标准

  IGT 人群主要表现为餐后血糖增高,而空腹血糖正常,所以目前主张在确诊IGT 或糖尿病时, 应同时测定空腹及餐后血糖。IGT 的诊断标准是:空腹血糖正常,75 克葡萄糖负荷后,2 小时血糖大于或等于7.8mmol/L,小于11.1mmol/L; 如果2 小时血糖小于7.8mmol/L,则为糖耐量正常,若2 小时血糖大于或等于11.1mmol/L,则为糖尿病。

  糖耐量降低不是糖尿病, 但糖耐量降低者在今后7~8 年内患糖尿病的可能性要比葡萄糖耐量正常的人高7 倍, 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也较高。糖调节受损的人,往往同时伴有肥胖、高血压、高血脂,除了易转化成糖尿病,还和糖尿病一样会引起大血管并发症,容易导致心肌梗塞、心绞痛、中风等,已是危险阶段。

  糖尿病“预备期”,心脑血管伤害已开始

  你可能已经注意到,我们在上一部分糖尿病并发症中没有单独介绍心脑血管方面的伤害,的确是这样。其实在“糖耐量减低(IGT)”这个阶段,也就是糖尿病的“预备期”里,心脑血管伤害已经开始。

  据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瑞金医院副院长、心血管教授沈卫峰介绍,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几率是非糖尿病病人的4 倍, 而且,80%的糖尿病患者可能因冠心病而死亡。因此,糖尿病和冠心病是一对孪生兄弟。

  从病理上讲,糖尿病虽然是一种全身性代谢紊乱性疾病,但糖尿病患者多伴有高脂血症,或伴有血Ⅷ因子增高及血小板活力增强,这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和引起动脉堵塞。其冠心病的发病率、心肌梗塞的发病率及死亡率远较无糖尿病者高,且发病早。糖尿病患者往往会有胰岛素抵抗,为了保证血糖的水平正常,胰岛β 细胞必须分泌较正常人高几倍、甚至几十倍的胰岛素,形成高胰岛素血症,但最终还是导致了血糖升高、血甘油三酯水平升高,血浆纤维蛋白原升高,而高密度脂蛋白(HDL)降低,这无一不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同时,胰岛素本身也有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糖尿病患者血中葡萄糖浓度较高,糖化血红蛋白增加,使红细胞携氧能力降低,心肌容易缺氧。糖尿病病人伴发高血压的较非糖尿病者高出4 倍,而高血压又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糖尿病病人的血小板粘附性和聚集性增高,更容易发生血栓。

  而且,糖尿病合并心肌梗塞后,梗塞面积一般较大,常有多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且狭窄程度也较重,易发生严重的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猝死等。由于糖尿病性神经病变,患者的神经末梢受损时,痛阈升高,造成即使发生了严重的心肌缺血,疼痛也较轻微而不典型,引起无痛性心肌梗塞的高发生率。糖尿病患者中无痛性心肌梗塞约为非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2倍,这类患者因为没有明显的胸痛而易被误诊。

  “糖尿病前期”离糖尿病有多远

  糖尿病“准备军”的叫法有几个:糖调节受损,糖耐量降低,或者糖尿病前期。

  【数据】

  糖尿病全国范围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表明,我国成人(20 岁以上)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患病率分别为9.7%和15.5%,据此推算,中国20 岁以上成年人约有1.5 亿人群处于糖尿病前期。

  “提出糖尿病前期的概念,是因为这是一个很特殊的时期,从这个时期走到糖尿病的危险很大、速度很快,但如果在这个期间很好地管理它,血糖就可以回到正常。糖尿病前期血糖更没有症状,更不受重视。但人们并不知道这个时期已经容易引起大血管问题,并且大家要知道对糖尿病前期进行管理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十几年后不得心脑血管疾病或者推迟它们的发生。”杨文英呼吁人们重视这个糖尿病发生前的特别阶段。

上一篇:“ 打通任督二脉”不是传说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