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90923_926205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家庭医生》

《家庭医生》

开博时间:2016-07-01 14:43:00

《家庭医生》创刊于1983年,由中山大学主办,是一本面向大众的健康科普类读物,始终以“科学普及、健康教育”为宗旨,从1986年至今,连续30年月发行量超过百万,在民众和行业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和巨大的影响力。除主刊《家庭医生》外,我们还出版发行《家庭药师》《健康养生》、健康科普类丛书及漫画。

文章数
分享到:

挑一台专业护眼灯,专家教你看参数

2019-09-23 23:14:00

  五花八门的护眼产品中,护眼灯是畅销品。一台护眼台灯的价格动辄几百块,是普通台灯的数十倍。

  这边大家买得热火朝天,那边却有人说,护眼灯都是噱头。

  所谓的护眼台灯,跟普通台灯有什么区别?真能保护眼睛吗?

  专业护眼灯,确实能给眼睛减压

  眼科专家冷云霞医生介绍,一台质量靠谱的护眼台灯,能提高我们用眼学习、工作时的舒适度,不容易疲劳,确实对保护眼睛有一定作用。

  因为不同的光线,会对眼睛产生不同的影响。

  以色温为例,灯光的颜色,是由色温决定的。

  色温低的灯,发出的光是偏暖偏黄的,人的眼睛不容易疲劳,缺点是会催眠。

  反之,色温越高,灯光就会偏冷偏蓝,这样的光比较提神,但是更容易视疲劳。

  这时候,就需要有一个合适的色温,人在台灯下学习、工作时就不会昏昏欲睡,眼睛又不那么累。

  买护眼灯,都要看啥

  冷云霞医生建议,主要看参数,同时,优先选择知名度高的大品牌。“正规大品牌的出厂质检一般比较严格,说明书上标注的参数假不了。”

  色温4000K左右最合适,要能多档调节

  我国的《读写作业台灯性能要求》中,规定此类台灯的色温应在4000K左右。这个色温的灯光带点黄,比较柔和,最适合阅读。

  最好还要能多档调节,根据一天中不同时间来调节适合的灯光,给我们的眼睛“减压”。

  现在市面上一些护眼台灯很智能,会自动感应环境,然后发出适合的灯光,更省事儿。

  无频闪>高频闪>低频闪

  平常最多见的白炽灯管,频闪率一般是50赫兹。这表示,灯光每秒钟会闪烁50次。

  每一次闪烁,瞳孔就会收缩-放大一次,时间长了,眼睛就会感到疲劳。

  而高频护眼灯,就是把频闪率提高约1000倍,灯光每秒钟闪烁5000次左右,快到瞳孔感受不到灯光在闪烁。

  无频闪则灯光不再闪烁。在这种稳定的灯光下,瞳孔的“运动量”大大减少,不容易累。

  AA级照度>A级照度>普通照度

  照度太低,光线暗,不但会引起视疲劳,还容易导致近视;

  照度太高,瞳孔持续缩小,同样会引起视疲劳,还可能会头痛。

  “目前最推荐的灯光照度,为500~750 Lux(勒克斯)。”冷云霞医生说。

  同时,光照均匀度也很重要,如果有的地方灯光亮,有的地方暗,瞳孔也需要不断收缩来适应,眼睛同样会累。

  按照我国目前的标准,国AA级灯的照度、光照均匀度都是最好的。

  无蓝光>低蓝光>有蓝光

  480~500纳米之间的有害蓝光,不仅会引起视疲劳,加重近视,还会伤害视网膜细胞,诱发白内障、黄斑病变等多种眼病。

  我国对于光源产品的蓝光危害安全级别分类,分别是RG0(无蓝光危害)、RG1(低危险)、RG2(中等危险)、RG3(高危险)。

  “建议大家尽量买无蓝光危害,也就是RG0级别的护眼灯。”

  显色指数/显色性(Ra),越高越好

  显色指数越高,越能正确表现出物质原本的颜色;显色指数越低,颜色就越灰暗。

  这就是为什么,现实生活中,同一件东西放在不同的灯光下,会有色差。

  显色指数的最高值为100,越接近这个数字,灯光的显色效果就越好。

  对于护眼灯,显色指数最好能达到90以上,即显色度标示为Ra90,甚至更高。

  链接:这样的护眼灯是最好的

  √无频闪

  √AA级强度

  √无蓝光,RG0

  √显色指数(Ra)90以上

  √色温4000K

  √能多档调节

  使用护眼台灯,也要注意正确姿势

  √使用台灯时,也应该打开房间的其他灯

  √不要背光,灯光不宜距离桌面太近,避免出现太强烈的明暗对比

  √如果在台灯下出现眩光,要马上调整光线角度

  冷云霞医生提醒大家:“保护视力要从方方面面做起,包括良好用眼习惯和姿势,护眼灯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本内容为《中国家庭医生》杂志社有限公司所有,凡以转载、转摘、复制、翻译等方式使用该作品者,须征得本司同意。

  扫码关注家庭医生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健康资讯~

本文来自《家庭医生》

上一篇:有过敏性鼻炎,不应该养猫
下一篇:巧用盐,除不适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