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200918_1034380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家庭医生》

《家庭医生》

开博时间:2016-07-01 14:43:00

《家庭医生》创刊于1983年,由中山大学主办,是一本面向大众的健康科普类读物,始终以“科学普及、健康教育”为宗旨,从1986年至今,连续30年月发行量超过百万,在民众和行业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和巨大的影响力。除主刊《家庭医生》外,我们还出版发行《家庭药师》《健康养生》、健康科普类丛书及漫画。

文章数
分享到:

盐吃太少,吃出了“精神错乱”

2020-09-18 10:02:00

  不久前,广州的王女士经历了诡异的一天——

  那天起床后,她莫名呕吐,而后意识错乱,语无伦次,甚至像疯子一样大喊大叫。

  被送到医院时,医生下了病危通知书,所幸抢救及时,才得以活命。

  家人从老家焦急赶来,都十分担心,王女士是不是遭受了什么精神刺激,否则,平日知书达理的她,怎么突然会变成这样!

  第二天,王女士醒来,精神恢复正常,众人终于舒了一口气。医生过来查床,问道:“你平时是不是吃盐吃得很少?”

  原来,经多项排查发现,王女士患上了“重症低钠血症”。也就是说,不是因为精神问题,而是因为盐吃得太少了!

  自从一年前查出慢性肾病,王女士就开始了严格的控盐生活:在家做饭,盐能少则少,甚至不放盐;在食堂就餐,要把菜用清水涮过再吃。真没想到,吃得太淡,也会把自己往火坑里推,王女士感到深深的后怕。

  如今,“低钠饮食”已成养生大趋势。不只高血压、肾脏病患者严格控盐,很多注重健康的人,吃得也越来越清淡,生怕吃太多盐,吃出疾病来。

  但很少有人知道,盐吃少了也不行,后果可能还很凶险!

  少吃点盐,怎么就精神错乱了

  像王女士这样的病例,广东省中医院肾病专科的吴一帆副主任医师已经见惯不怪。

  他经常强调:“肾病患者应该低钠饮食,但是,不等于盲目地少盐,更不能不吃盐。”

  盐的重要成分是钠,钠摄入过多,会引起水钠潴留,使血容量增加,从而引起高血压症状,肾病患者尤须警惕。

  但钠也是人体的必需元素,维持代谢平衡、肌肉收缩、心脏跳动等都与钠有关。

  当钠摄入量过低,细胞外液处于低渗状态,水就会向细胞内转移,引起脑部水肿,严重的话,可引起“低钠血症性脑病”,出现神经系统紊乱。

  专家提醒:低钠饮食,是指肾病伴水肿患者、高血压患者,每日盐摄入量在正常人的用量上减半。即,盐摄入量应为2~3克/日。不宜再额外自行减量。

  严格控盐防高血压,作用有限

  健康人为预防高血压等慢性病,可以尝试低钠饮食吗?即每天只摄入2~3克盐。

  对此,吴一帆医生并不完全认同。

  他认为,对于肾病、高血压患者,低钠饮食确实可以帮助降血压,缓解水肿,对心脑血管也有保护作用。

  但对于健康人而言,过分严格地限制钠的摄入,并不会明显降低肾病、高血压的发生风险。

  每天摄入正常量,即5~6克盐是最合理的。

  莫名累、呕吐、手脚颤抖——警惕低钠血症

  每天吃得很清淡,会不会得低钠血症?吴一帆医生教您判断——

  看症状

  得了低钠血症,第一感觉是累,整个人都没劲,干不了活。

  接着,会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手脚可能会不受控制地颤抖。

  如果还没有及时补钠,情况继续恶化,就会出现意识模糊、精神异常等表现,甚至出现心脏骤停、呼吸困难等症状,会有生命危险。

  抽血检查

  临床上,血清钠含量低于135毫摩尔/升,即可诊断为低钠血症。

  怀疑低钠血症,吃盐能自救?

  吴一帆医生表示,如发现轻度的低钠血症,并出现头晕、四肢无力、嗜睡等症状,可以不用药。

  做好以下两步能自救——

  第一,适当少喝水以提高血钠的浓度;

  第二,吃咸味的食物补钠,如吃东西多蘸盐、酱油等;如果效果不明显,可以通过口服盐水的方式加强补钠,并及时复查,了解血钠恢复情况。

  但是,如果突发急性低钠血症,即出现癫痫、呼吸衰竭等症状,则建议及时送医。

  “但最好不要出现需要急救的情况。” 吴一帆医生说。

  “长期低钠饮食的人,尤其是肾病患者,要养成定期做血钠检查的习惯。早发现,早干预。”

  专家建议:肾功能不好的肾病患者,1~3个月要做一次血钠检查;肾功能正常的肾病患者,则建议3~6个月复查一次血钠。

  有些肾病,反而要补钠

  特殊肾病患者:慢性肾功能衰竭、多囊肾、慢性肾盂肾炎患者,因肾小管等结构的损伤,其肾脏储钠功能相对降低,钠容易流失。有时候,反而要适当补钠。

  患者所服药物含排钠成分:有些病人所服药物含排钠成分,如某些降血压药、噻嗪类利尿药等,服药期间也要留意血钠的变化。

  本内容为《中国家庭医生》杂志社有限公司所有,凡以转载、转摘、复制、翻译等方式使用该作品者,须征得本司同意。

本文来自《家庭医生》

上一篇:健身族最爱的运动手环,竟然测不准心率?
下一篇:28岁肝癌晚期,只因出生时漏打那一针?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