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家庭医生》

《家庭医生》

开博时间:2016-07-01 14:43:00

《家庭医生》创刊于1983年,由中山大学主办,是一本面向大众的健康科普类读物,始终以“科学普及、健康教育”为宗旨,从1986年至今,连续30年月发行量超过百万,在民众和行业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和巨大的影响力。

文章数
分享到:

被央视点名!红霉素犯了什么事

2021-08-09 19:50:00

  红霉素,最普通不过的家庭常备药,竟然引来官媒发声。

  前不久,央视发布视频提醒大家——

  “红霉素软膏绝对不能长期使用,它是抗生素类药物。”

  “一旦滥用,等到真正需要的时候,身体可能会陷入无药可用的境地。”

  大概不少人都在心里嘀咕:涂点红霉素而已,有那么严重吗?过去一直在用,不也没出啥问题?

  其实,问题早就出现了,只是大多数人不知道。

  滥用红霉素,以后得肺炎,可能很难治

  红霉素软膏是皮肤病药物,怎会跟肺炎扯上关系?

  央视已道出答案:红霉素是抗生素。

  朱国兴教授解释道:“红霉素作为广谱抗生素,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梭状芽孢杆菌等多种常见细菌。”

  红霉素能抑制细菌生长,但同时,细菌也会“反抗”。

  经常用红霉素软膏,细菌不断抗争,越来越“强大”,就不再怕红霉素了。

  对皮肤小毛病,红霉素失效,倒也罢了。碰上大病,又对红霉素耐药,问题很严重。

  比如肺炎。它是导致儿童、长者死亡的重要原因。

  引起肺炎的主要细菌之一,是肺炎链球菌。红霉素是它的“天敌”。

红霉素是抗生素

  但这些年,红霉素节节败退。

  2000~2002年,北京、上海、广州多家三甲儿童医院曾对就诊儿童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对红霉素不敏感的肺炎链球菌菌株,反而占了主流。

  就是说,对感染这些菌株的孩子,红霉素不管用了!

  任其泛滥,“超级细菌”进一步占上风,红霉素可能彻底失效。

  每次拿起红霉素软膏,多想想,真的要用吗?

  别到以后面临大病,断了“救命药”,才后悔莫及。

  被推上“神坛”,起效的多是凡士林

  这些年,红霉素滥用,实在越来越普遍。

  短视频平台上,红霉素软膏的妙用数不胜数:从鼻出血,到口角炎、红眼病,再到烧烫伤、痔疮、脚癣……从头到脚都能治。

  更有很多女性,把红霉素软膏当美容护肤品,使用各种神奇的护肤配方。

  比如,红霉素软膏加上蜂蜜,用来祛斑;把红霉素软膏当润唇膏;红霉素软膏加上甘油敷脸,减少皱纹,等等。

  脑洞之大,让人大开眼界。更神奇的是,竟然还有网友跟帖说,效果不错!

  真那么神?这里面,有凡士林的功劳。

  红霉素软膏里,红霉素的含量只有1%,含量更多的是凡士林和石蜡。

  凡士林,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它有良好的保湿作用。很多护肤品中,也含有凡士林。

  这就不难理解了。

  将红霉素软膏涂到嘴唇上、脸上,就相当于涂凡士林润唇膏、凡士林乳霜,能不起效吗?

  但别忘了,这可是冒着红霉素耐药的风险。还不如直接用凡士林。

这些情况,才适合用红霉素

  这些情况,才适合用红霉素

  红霉素软膏主要针对的是,细菌感染引起的皮肤炎症。

  什么情况属于皮肤炎症?可以这样简单判断——看看皮肤有无红肿痛,有无流脓。

  注意:使用红霉素软膏1~3天,一般就能看到效果。如果超过3天不见好转,可能不对症,应马上停药就诊。

  痤疮

  有痤疮,未必都有炎症。

  轻度痤疮,仅有粉刺,往往不存在炎症,用红霉素软膏作用不大。中重度痤疮,出现丘疹、脓疱、结节,可以使用红霉素软膏。

  脓疱疮等化脓性皮肤病

  脓疱疮又称黄水疮,常见于儿童。

  过度修甲、撕倒刺、咬指甲造成创伤

  如果指甲周围有发红、疼痛的迹象,可能出现甲沟炎,使用红霉素有助于缓解。

  小面积擦伤、烧伤

  使用红霉素,有助于预防、减轻继发的细菌感染。

  蚊叮虫咬

  蚊虫叮咬后皮肤红肿瘙痒,往往是蚊虫毒液进入皮肤所致。红霉素对此起不到效果。

  头癣、甲癣、股癣和手足癣

  癣,属于真菌引起的皮肤传染病。而红霉素只能对治细菌性皮肤病。

  流鼻血、痔疮

  病因有很多,建议听从医生用药。

  延伸阅读:红霉素软膏PK红霉素眼膏,有何不同

  红霉素软膏中,红霉素浓度较高,为1%。红霉素眼膏中,浓度则为0.5%。

  从抗感染力度来说,红霉素软膏更强。

  但红霉素眼膏的药物微粒极细、基质更纯净,适合用于沙眼、结膜炎等眼外部感染。红霉素软膏切不可用于眼部。

  明明是白黄色的,为什么叫“红霉素软膏”?

  红霉素这种物质,是由一种叫红色糖多孢菌的霉菌产生的,简称便是“红霉”。

  青霉素的命名也相似,它由青霉菌产生,该菌株呈青黄色。

本文来自《家庭医生》

©2011-2021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