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家庭医生》

《家庭医生》

开博时间:2016-07-01 14:43:00

《家庭医生》创刊于1983年,由中山大学主办,是一本面向大众的健康科普类读物,始终以“科学普及、健康教育”为宗旨,从1986年至今,连续30年月发行量超过百万,在民众和行业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和巨大的影响力。

文章数
分享到:

清开灵,别当“感冒灵”

2021-10-12 20:53:00

  清开灵,最近被国家药监局盯上了。

  今年5月,国家药监局发文,对清开灵口服制剂非处方药的说明书,提出要求——

  第一,要增加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口干、腹泻腹痛、头晕头痛等。

  第二,要增加注意事项:发热体温超过38.5摄氏度的患者,应就医。

  临床药师廖建萍分析,增加这些提醒,十分重要——现在,滥用清开灵的现象时时可见。

  不少药店打着“预防感冒”的旗号,叫卖清开灵。还有些家庭,一看孩子感冒、喉咙痛、发烧,也马上喂他吃清开灵。

  在门诊中,“我们一般不会轻易给感冒患者开清开灵”。

  为什么?这个药太寒凉了。

大寒之药,易伤脾胃

  大寒之药,易伤脾胃

  清开灵剂型很多,如口服液、胶囊、颗粒等。组方都基本一样,由8味药组成,每一味都是寒凉之品——

  金银花,性味甘寒;

  珍珠母,性味咸寒;

  板蓝根、栀子、水牛角,性味苦寒;

  黄芩性味苦寒,黄芩苷是从黄芩中提取分离的化合物,一般可以认为其有苦寒之性;

  胆酸和猪去氧胆酸,都是从动物胆汁中提取的单体成分。它们来源于胆汁,一般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亦可认为其性味苦寒。

  看此组方,清开灵的寒性可想而知。其主要功效,也就在于清热解毒、镇静安神。

  脾胃最怕寒凉,错用、久用清开灵,都容易损伤脾阳。脾胃受损,百病由生。

  虚寒体质者使用不当,还可能会损伤身体的正气。

  原本脸色苍白、怕冷的人更怕冷,手脚更冰冷;原本喝冷饮容易拉肚子的人,腹泻更严重,等等。

  治感冒,大多不对症

  廖建萍教授指出,当下,八九成以上的感冒,都属于风寒感冒,多是受寒所致。加上,现代人多吃少运动,体质虚寒的人也居多。

  用寒凉的清开灵,就如同雪上加霜。

  特别提醒,感冒初期,尤其不能用清开灵。

  廖建萍教授解释道:“感冒初期,人受外邪侵袭,邪从皮毛而入,发病多在肌表。”

  本来只需要发汗退热,“打开门户,把病邪赶出去”,就能有效控制病情。

  使用寒凉的清开灵,容易“闭门留寇”,引表邪入里,使邪内陷。

  出不来的病邪在体内反复作祟,导致病程变长、病情更重。

  这也是为什么,经常有患者反映,感冒刚开始就吃了清开灵,感觉流清鼻涕更厉害,咳嗽也加重了。

  那么,如果是发热、流黄涕、有黄痰、喉咙肿痛,明显是风热感冒,可以用清开灵“以寒制热”吗?

  廖建萍教授认为清开灵不是针对感冒而设的药物,普通感冒一般情况下不宜选用。

  出现上述症状,一般为风热感冒或风寒之邪郁里发热,治疗上可选用于风热感冒的中成药。

  清开灵为治疗里热的药物,即便能暂时缓解风热感冒的部分症状,但其“解表效力不足,需要适当配伍发散的药物”。否则,效果也不那么好。

  另外,普通人不易把握药量、停药时机,用药过度也容易伤及脾阳。

高热惊厥,才最适用

  高热惊厥,才最适用

  买过清开灵的人可能会问,说明书上“主治功能”一栏写着“病毒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难道不是都能用吗?

  这些西医名词,其实是误用的开始。

  很多人只看到“病毒性感冒”等病名,却忽视了后面的“症属上述证候者”。

  实际上,它们是提醒辨证用药的关键。

  “并不是所有这些疾病都能服用清开灵,必须要辨证,有外感风热、火毒内盛的症状才能使用。”廖建萍教授解释。

  什么情况属于“外感风热、火毒内盛”,该用清开灵?一般要符合以下表现——

  ●高热惊厥:即体温超过39摄氏度以上,伴抽搐或昏迷;

  ●咽喉肿痛,舌质红绛、苔黄;

  ●脉数:即脉搏跳动很快;

  ●烦躁不安。

  廖建萍教授说:“一般出现这些症状,病情已经比较严重,该到医院来了。”

  清开灵,脱胎于安宫牛黄丸

  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药,其实有渊源。

  清开灵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由北京中医学院研制而成的,组方由安宫牛黄丸化裁而成,但也不是单纯照搬,其组方经过了科学设计与严格的临床论证。

  一、以水牛角、珍珠母替代昂贵的犀牛角、珍珠,减去名贵药材麝香。

  二、用胆酸、猪去氧胆酸代替牛黄。

  三、去除朱砂、雄黄等毒性成分,增加板蓝根、金银花。

  四、去除郁金、冰片、黄连,保留了栀子。总体来看,清开灵的组方增加了清热解毒的功效,而开窍醒神力量相对不足。

  这样,安宫牛黄丸便摇身一变,成为大众化的平民中成药。

本文来自《家庭医生》

©2011-2021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775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