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11207_326040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家庭用药》

《家庭用药》

开博时间:2016-11-21 21:23:00

以“依靠专家,面向百姓,传播医药保健科普知识”为办刊宗旨,以“求医问药、防病治病、养生保健”为主要内容,邀请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药学专家撰稿,为家庭读者及各类慢性病患者的求医问药和日常保健提供丰富信息和权威指导。

文章数
分享到:

看清“冠心病”的本质

2011-12-07 09:33:57
                                                            看清“冠心病”的本质
                                                     纪小龙 武警总医院病理科主任、教授
                                                  武警总医院纳米医学研究所所长
  
  人的心脏如本人的拳头,外形像桃子,位于横膈之上,两肺间而偏左。主要由心肌构成,有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四个腔。左右心房之间和左右心室之间均由间隔隔开,故互不相通,心房与心室之间有瓣膜,这些瓣膜使血液只能由心房流入心室,而不能倒流。心脏的作用是推动血液流动,为器官、组织提供充足的血流量,以供给氧和各种营养物质,并带走代谢的终产物(如二氧化碳、尿素和尿酸等),使细胞维持正常的代谢和功能。
  心脏是循环系统中的动力之源。在生命过程中,心脏始终不停地跳动着,而且很有规律。“心跳”实际上就是心脏有节奏的收缩和舒张。一般成年人每分钟心跳约60~80次,平均为75次/分。儿童的心率比较快,9个月以内的婴儿,正常心率每分钟可达140次左右。
  缘何发病
  现代人体最多见的心脏病叫“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
  供应心脏本身的血液是由“冠状动脉”血管完成的。冠状动脉可称得上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它是由主动脉起始部位发出的两个分支,一支叫“右冠状动脉”,一支叫“左冠状动脉”。左冠状动脉分为两个主要分支,一个叫“左旋支”,一个叫“前降支”,再从这几个主支分出细小分支,覆盖整个心脏。整体看上去像个“帽子”戴在心脏的头上一样,所以得名“冠状动脉”。
  正常冠状动脉血管管壁是光滑的,管腔内是通畅的。当管壁中脂肪类物质堆积后,外观上如同黏稠的“粥样”,于是就有了“粥样硬化”的名称。
  正常心肌每一个细胞都需要冠状动脉供应足够量的血液,以满足心脏一刻不停的跳动。一旦冠状动脉出现粥样硬化、管腔狭窄,供血就会减少,心脏跳动增加时心肌就会缺血,这时便会出现心慌的感觉。
  冠心病的治疗方法可分为药物治疗、介入治疗、手术治疗三大方面:
  药物治疗  主要是应用降脂药、抗凝药、溶栓药、扩冠药等对症治疗,坚持用药会有一定的作用,但确切疗效并不理想。
  介入治疗  主要有经皮穿刺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等。这些治疗损伤小,症状消除率较高,患者恢复快,疗效远远超过药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再狭窄的发生率也会增加。
  外科手术搭桥  又称旁路移植术。即采用患者自身的一小段血管(大隐静脉或内乳动脉)将主动脉与冠状动脉狭窄下方相连,术后心肌缺血症状很快可得以消除,症状消除率达85%~95%。但长期观察发现,经过一段时间后还是会再次出现狭窄。
  
  如何预防
  人们也许想知道,有什么办法能预防冠心病的发生与发展?最佳的方法是做好自我健康管理,以减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速度。
  冠心病的基本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而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最直接原因是高脂血症,再加上高血压、高血糖,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三高”。“三高”对人体的损害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并且是全身性的。因此,对于冠心病来说,最重要的是预防“三高”和消除“三高”。可以简单地说,没有“三高”就不会有冠心病!
  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是不知不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出现的,是人生的“必然”产物,是不可消除的“客观存在”。因此,根本上消除动脉粥样硬化是不现实的。关键是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如低脂饮食、适当运动、减轻体重等。对于持续血脂紊乱的患者,在改变生活习惯的基础上给予他汀类药物治疗,可以降低患病率及死亡率。
  总之,冠心病的治疗需以改变生活方式及调脂治疗为根本,实行自我健康管理以减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速度。
  归纳起来,要点如下:
          冠心病的本质是 “灌注减少”,
          血灌减少的机制是“血管狭窄”,
          血管狭窄的主要原因是“三高” ,
          血管狭窄的形成非一日之“寒”,
          治疗的根本是“减缓其发展” 。
上一篇:一味丹参功效多
下一篇:每日食枣,郎中少找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