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小儿如何调补——《家庭用药》
2012-11-19 09:16:19 冬季小儿如何调补
时毓民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教授
入冬后,是我国传统进补的季节。对体虚小儿,应用中药调补确实可以起到增强体质的作用,但若调补不当,反而适得其反。
健康小儿以食补为主
健康的小儿可用食补增强体质。由于冬季寒冷,可适当地补充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如鸡、鸭、肉类、蛋及奶制品。红枣、莲肉、山药、龙眼肉、木耳、香菇、豆制品、薏苡仁、核桃仁等都是冬令较佳的营养品。要给小儿吃一些含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较多的新鲜蔬菜和水果,这些食物是儿童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物质。
体虚小儿可用药补
中医认为,“虚者补之”。就是说体虚的人需要调补,小儿也不例外。滋补药应根据小儿不同体质区别对待:
小儿平时容易感冒、多汗、易乏力,属于气虚者,宜给补气药,可用黄芪、太子参、白术等煎汤;
小儿消瘦、厌食、面色萎黄、大便溏薄者,属于脾虚,宜给健脾消食药,可服用山药、白术、扁豆、薏苡仁、山楂、麦芽等;
小儿面色苍白、夜寐不安、神疲乏力、舌质淡白,属于血虚,宜给益气养血药,可服用黄芪、党参、当归、首乌、 红枣等;
小儿生长发育落后,尿频、面色苍白、舌胖,属于肾虚,宜给补肾壮骨药,可服用补骨脂、巴戟天、熟地、枸杞、桑寄生等。
小儿进补的三个误区
误区一
一位母亲带着孩子来门诊,只见那孩子面色萎黄,长得十分瘦小。经过仔细询问得知孩子叫苗苗,已5岁,平时进食很少,盗汗,口气重,易反复感冒,大便干燥,体重不增,每次体格检查均“不及格”。进入冬季后,母亲在别人推荐下买了一盒价格不菲的滋补药给苗苗进补,哪知仅吃了一周多,孩子更不思饮食,大便多日未解,不知如何是好。其实,苗苗口气重,大便干燥,舌苔厚腻,属于中医的“湿热”症候,并不宜用滋补药,应先用清热利湿药,如藿香、佩兰、厚朴、黄芩等,待湿热退后再用滋补药。对原有脾胃虚弱、消化功能差、食欲不振的小儿,先要用“开路药”,如山楂、麦芽、陈皮、苍术等,待食欲有所改善后再用滋补药。
误区二
孩子患感冒、胃肠炎、肺炎等疾病时,也不宜服滋补药。此时进补得不偿失,尤如“闭门留寇”,使外邪留恋难去,病情迁延不愈。
误区三
一位母亲焦急地带女儿来就诊,诉说4岁半的孩子近日洗澡时发现胸部有两个小块块,触摸时还会疼痛。经检查发现孩子的乳房已开始发育了,其他方面未见异常。原来进入冬季后,孩子的母亲买了蜂王浆给宝宝进补,约服用一个多月便出现了问题。其实对孩子来说,补品是有选择性的,一些含有激素的补品如花粉、蜂王浆、哈士蟆、蛤蚧、红参等,可引起乳房早发育,甚至阴道流血或阴茎勃起等性早熟现象,不适合服用。
中医认为“虚则补之”,平时进食良好,很少患病,健康活泼的小儿,并不需要进补,否则会引起性早熟、肥胖症等副作用。而有苔腻、口臭、便秘等湿热症状的小儿,也属禁补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