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60714_555424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家庭医药》

《家庭医药》

开博时间:2016-11-21 21:26:00

独创药理学家和名医办刊新模式,荟萃医学名家,集纳药理精华,指导家庭如何对症选药,科学用药;告诉读者什么情况下可以自我诊治,如何诊治;什么情况下必须就医,如何在家中配合医生治疗。普及生理、心理、生育及性保健知识,讲述与身心健康有关的感人故事。

文章数
分享到:

微信朋友圈 为何越刷越焦虑

2016-07-14 16:56:33

每天手捧着手机当“低头族”,随时不忘刷朋友圈,发了语音消息总想重听一遍……微信,改变了无数人的社交模式,甚至是生活方式,也引起了某种“社交焦虑”。

现象1:每次在朋友圈里发了图片或者消息,就要捧着手机不停地刷新,看看有没有人评论或者点赞。

解析:对朋友圈的互动特别关注的人,往往希望自己在别人心里是最重要的,希望能够获得众人的关注。其实这是一种基本的心理需求,但过分关注手机中的互动,可能代表着此人在现实中得到的关注不够。

社交软件这么火爆,说明人们内心渴望交流、渴望受关注等情感需求没有获得充分满足。建议不要把所有的空闲时间都用在“低头”中,也要抬起头来,增加与身边家人、朋友的正常沟通,切实地增进感情,以满足内心需求。

现象2:每次发出去的语音消息,都忍不住要重听一次,甚至重听好几遍。

解析:大部分人是否重听语音信息,往往与说话的对象有关。对于比较重视的人,或者所说的内容比较重要时,会重听信息,确认内容正确与否、自己说得好不好,这是比较正常的情况。

如果每一条都重听,则说明存在轻微的焦虑,有不安全感,在人际关系中很害怕自己出错或者表现不佳,比较在乎外界对自己的评价。同时,听自己的声音可能还有一种自我心灵对话的效果,类似于自言自语,能够起到一定的安抚作用。这类人可以适当增强自信心,建议对外在评价不要过于敏感和在意。

现象3“清清吧,不用回。复制消息并群发,谁的发送失败了,就是谁把你拉黑了,你再把这些人清理掉就OK啦。”

解析:面对“清理通讯录”的群发消息,发送者和接收者的心理都值得关注。发送者往往很在意人际关系,对自己在朋友心中的地位十分重视,担心自己是否被别人删除。这实际上已经属于一种焦虑了。因为在正常的人际交往中,有个别人不关注你,并不想随时都联系到你,这很正常。如果要求你关注的所有人都必须给予你同样的关注,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不合理的要求。

而对接收者来说,一些人会忽视这类消息,并且自己的心情不会因为“被测试”或者“ 被删除”等因素而改变。这类人的处理方式比较合理,不会对人际关系有过高要求。另一类人则继续选择传递,但事实上这传递的是一种负能量,是将自己的焦虑传给了别人。发送此类消息或被它们影响心情,都是没有必要的。

现象4:朋友圈里常见“晒一族”:晒娃、晒吃的、晒恩爱、晒运动……

解析:晒,本身是一种分享。在朋友圈,人们觉得能看到的人都是自己的朋友,愿意把美好的东西分享给大家。朋友圈里晒的大多数照片,比如孩子、美食、美景等,都是正常传递后的一种愉悦感,与炫耀性的晒是两回事,无需过度解读。

对于看照片的人来说,对照片的评价往往带有一种心理投射,比如没有孩子的人一看到晒孩子就觉得嫉妒、悲伤,可能是自己内心有所缺失导致的,与晒的人无关。

不过,朋友圈既然是一个社交圈子,身处其中的人就应该把握正常的社交礼仪,多考虑他人的感受,“晒”者一定要适度,观看者也要保持心态平和,用善意的眼光关注他人,这样才能避免心理失衡产生矛盾

上一篇:睡着了 身体在干嘛
下一篇:为何健身后没效果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