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70725_536348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家庭医药》

《家庭医药》

开博时间:2016-11-21 21:26:00

独创药理学家和名医办刊新模式,荟萃医学名家,集纳药理精华,指导家庭如何对症选药,科学用药;告诉读者什么情况下可以自我诊治,如何诊治;什么情况下必须就医,如何在家中配合医生治疗。普及生理、心理、生育及性保健知识,讲述与身心健康有关的感人故事。

文章数
分享到:

火罐,你拔对了吗

2017-07-25 01:02:00

  进入夏季,空气变得潮湿闷热,让人感觉到疲倦、困乏,很多人会选择拔罐的方式让身体放松放松。近日,有媒体报道拔罐导致患者背部烫伤如“黑洞”,让很多拔罐爱好者大吃一惊。看似操作简单的拔罐,其实学问很多,很多人更是存在一些认识误区,导致出现健康隐患。

  误区1:拔罐时间越久越有效

  很多患者认为“拔罐时间越长越好”,每当起罐的时候,都是依依不舍。而部分患者在家一拔就是30分钟,甚至1小时。

  其实,拔罐治病需要控制好时间,一般拔罐时间不应超过20分钟,夏季一般10分钟就足够。身体不好的老人、小孩和体型较瘦的人,拔罐的时间更要减半。如留罐时间太长,则可能导致皮肤起水疱、破损甚至感染,而且时间过长会耗泻阳气,不利于养生。通常建议选用小罐具,这样便于处理意外情况。

  误区2:拔后颜色越深效果越佳

  正常起罐后,没有罐迹,或者虽有罐迹但立即消失,皮肤恢复如常,提示身体基本正常或病邪较轻。罐印鲜红,一般表示体内有热邪。罐印紫黑则一般表示寒凝血淤。罐印白色,多为虚寒或湿邪。罐印表面有皮纹或微痒,表示风邪或湿症。罐体内壁有水气,表示该部位湿气重。

  可见,拔罐后并非一定要出现紫黑的罐印才是拔除了病邪之气。中医学认为,拔罐后观察皮肤的颜色可以了解身体的状况以及自身体质情况。通过罐印颜色判断自身情况,才是科学的拔罐。

  误区3:拔后要起水疱,才是将湿气拔出来

  我国南方一些地方湿气较重,很多人认为拔火罐一定要拔出水疱,才能祛除体内湿气。中医学认为拔罐可以散寒祛湿、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起到调节阴阳、强身健体的作用。现代医学也认为,拔罐负压的刺激能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强新陈代谢。拔火罐后出现水疱,常常是由于留罐时间太长,而患者局部皮肤又较薄引发的。为防止水疱破溃导致感染,建议患者立即告诉医生,及时处理,切勿自行挑破。

  误区4:一家老小全都可以拔

  一些火罐爱好者,觉得拔罐简单,治病有效,不仅给自己拔,还喜欢给家中老人、小孩,隔壁邻居、朋友拔罐。

  小孩的皮肤比较稚嫩,如果不是有什么疾病需要通过拔罐治疗的,不要给儿童拔罐。70岁以上老年人,也不建议连续拔罐。孕妇和女性月经期不可以拔罐。体质特别虚弱或皮肤有斑疤、炎症、溃疡、破损,以及患有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血小板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的人都不适合使用拔罐。

  误区5:要么天天拔,要么害怕上瘾不敢拔

  很多人拔罐后,觉得腰痛缓解了、颈椎病也好了,从此爱上了拔罐,天天拔,不拔火罐好像浑身不自在。曾有媒体报道,济南的石女士花8800元购买了某养生馆的理疗服务,经过连续9天、每天3次、每次40分钟的高强度拔罐后,两度昏迷住进了医院。经医院诊断,石女士二度烫伤,需住院治疗。这就是典型的没掌握好度,走了极端。而有的市民又觉得拔罐可能会上瘾,所以完全不敢尝试拔罐。

  拔罐确实有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的功效,所以拔罐后常有一身轻松的感觉,但即便如此,拔罐的频率也不宜频繁,预防保健的话,1周1次即可。拔罐治病一般1周1~2次。毕竟拔罐属于泻法,天天拔罐,也会有损阳气。对于拔罐会上瘾的说法,实属误传,拔罐是养生保健方法之一,不会上瘾,大可放心尝试。

  误区6:拔罐操作简单,可自学成才

  有人认为,拔罐很简单,看过一遍网络教学视频,就在自己家中操作。殊不知其中有很多隐患。拔火罐虽然操作简单,只需要酒精、棉球、罐子(玻璃或竹筒罐)3种材料,但却经常有人烫伤。原因之一在于棉球蘸取的酒精一般选用的是95%的,纯度高、火力足,但拔罐时会出现滴洒,万一操作不当,将点燃的棉球置于身体上方时,患者就会被滴下来的酒精烫伤。同时,如果火罐边缘温度太高,或火罐吸附时间太长,也容易导致烫伤起疱。

  一旦拔火罐操作不当导致烧伤、烫伤,伤口愈合比一般损伤更加困难。拔火罐本身的技术难度不高,不过,烧伤、烫伤是火罐理疗常见的意外,原因主要是技师操作粗心或手法不够熟练。因此,操作拔火罐时,棉球要尽量少蘸酒精,也不宜让火罐在身上吸附太长时间,稍微变色就应该把火罐取下来,一旦意外着火,操作者应立刻使用备好的湿毛巾将火扑灭。建议大家最好到正规医院拔罐,方可保证安全有效。

上一篇:方便面含大量防腐剂吗
下一篇:藿香为伴好度夏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