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80228_713008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家庭医药》

《家庭医药》

开博时间:2016-11-21 21:26:00

独创药理学家和名医办刊新模式,荟萃医学名家,集纳药理精华,指导家庭如何对症选药,科学用药;告诉读者什么情况下可以自我诊治,如何诊治;什么情况下必须就医,如何在家中配合医生治疗。普及生理、心理、生育及性保健知识,讲述与身心健康有关的感人故事。

文章数1706
分享到:

分级预防,让动脉远离硬化

2018-02-28 18:53:00

  动脉硬化形成后,依靠血管供给营养的组织、器官,就会出现缺血、坏死,出现一定的临床症状。若供养心脏的冠状动脉发生硬化,则导致常见的冠心病,会有心前区疼痛的症状。症状的严重程度与管腔的狭窄程度有关,若管径狭窄达75%以上,则可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甚至猝死。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生活方式的转变,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正逐年增高。据统计,目前我国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为0.38%~10%。近年的统计数据表明,与欧美等发达国家不同,我国人群心脑血管病患病人数仍在逐年上升,每年大约有30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这其中,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冠心病、脑栓塞、主动脉夹层、外周动脉栓塞等疾病已逐渐占据主要死因。

  对于动脉硬化,目前普遍认为“防重于治”,应当防治于未病,尤其要做好生活方式的转变和日常保健,并积极诊治已经发生的动脉硬化相关疾病。

  动脉硬化,与年龄一起增长

  动脉硬化,也称动脉粥样硬化,是血管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疾病。顾名思义,动脉粥样硬化有如下几个特点:

  1.发生在动脉,而不发生在静脉,这与动静脉不同的组织结构有关。

  2.动脉发生像“粥”一样的病变,即血管内膜上附着了一层类似于小米粥一样的物质,原有的组织结构消失,管腔狭窄甚至闭死,导致病变血管供养组织、器官出现缺血、坏死的症状。

  动脉硬化可发生于全身各个血管,从大血管到外周血管,从供养心脏的冠状动脉到供养脑、肾等器官的相应动脉。

  动脉硬化形成后,会累及病变血管供养的组织、器官,出现一定的临床症状。

  若供养心脏的冠状动脉发生硬化,则导致常见的冠心病,会有心前区疼痛的症状。症状的严重程度与管腔的狭窄程度有关,若管径狭窄达75%以上,则可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甚至猝死。临床发病凶险,严重的心肌梗死常常是首诊的症状。动脉硬化的发病率现正逐年增高,并且发病年龄正逐步年轻化,目前有资料表明,50~60岁的人中,有77%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硬化;60~70岁的老人中,比例增至87%;7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动脉硬化的发病率居然达到100%。

  分级预防,杜绝动脉硬化

  对动脉硬化的防治,目前的共识是做好“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

  首先是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积极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一级预防),如低盐低脂饮食、戒烟限酒、控制体重、运动锻炼等。生活方式的改变是预防动脉硬化最关键的一步,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容易达成的预防手段。除此之外,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患者,应该在医生指导下严格控制血压、血糖,体检检测有血脂高的人群也应该积极调整饮食,必要时口服调脂药治疗。

  二级预防

  如已患有冠心病等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应防止病变发展并争取其逆转(二级预防)。冠心病患者最常见的日常药物治疗,如阿司匹林、立普妥、波利维等,即是针对动脉硬化采取的抗血小板、调脂治疗手段。目前研究表明,老年动脉硬化高危人群,在没有消化道不适反应的情况下,可以日常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预防性抗凝;同时,立普妥等调脂药的作用也不仅仅是调脂,其对心血管方面的保护调理作用也得到了广泛的证实。但是,“是药三分毒”,在服药控制的过程中,应听取医生的建议,定期观察服药后血生化等指标,防止药物的毒性作用。

  针对冠心病的治疗,目前有内科介入治疗与外科搭桥手术治疗两种方式。介入治疗即通过外周动脉输送支架至狭窄的冠状动脉处,将其撑开,恢复通畅的血流。介入治疗创伤小、风险小,成功率也较高,但是介入治疗受限于病变血管的部位和数量,若病变血管难以用支架撑开,或者是病变血管较多,呈现弥漫性的病变,则支架介入治疗效果不佳。

  外科搭桥治疗可以形象地理解为从血供好的部位向堵塞血管流向的远端搭架一根血管桥,虽然外科手术创伤较大,术后也有一定的并发症,但是外科治疗可以获得比内科介入更好的疗效,远期的血管再堵塞率也比支架植入术后更低。

  三级预防 

  已发生并发症者(即有心脏、肾脏、脑血管等疾病的患者),应及时治疗并发症,防止其恶化,延长患者寿命(三级预防)。目前,康复保健在医疗活动中的作用和地位正进一步强化,正是得益于人们对患者疾病治疗后生活状态的重视。适当的保健理疗,运动锻炼,可以有效地恢复并发症患者的活动能力,更好地提高生活质量。

  总的来说,动脉硬化的防治应重在生活方式的转变,加强健康意识,积极防治于未病。

上一篇:会呼吸的用药法——雾化吸入
下一篇:嘴馋又怕胖?看看营养师的随身零食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