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家庭医药》

《家庭医药》

开博时间:2016-11-21 21:26:00

独创药理学家和名医办刊新模式,荟萃医学名家,集纳药理精华,指导家庭如何对症选药,科学用药;告诉读者什么情况下可以自我诊治,如何诊治;什么情况下必须就医,如何在家中配合医生治疗。普及生理、心理、生育及性保健知识,讲述与身心健康有关的感人故事。

文章数
分享到:

滥用药,小心惹来药物性鼻炎

2021-07-02 17:12:00

  药物性鼻炎又称化学性鼻炎,是长期、过量或滥用鼻部减充血剂而导致的鼻黏膜非变异性炎性反应,常发生于伴有鼻塞症状的鼻炎患者。也有说法指药物性鼻炎是因鼻腔用药不当或全身用药引起的鼻炎,又称“反跳性鼻炎”“中毒性鼻炎”,属于慢性鼻炎的单独疾病实体。

  药物性鼻炎通常发生于青中年人群,无性别差异。引发药物性鼻炎的特征之一就是长期、过量或滥用一些药物,这些药物可作用于机体的局部或全身。近年来,该病被发现有增多趋势。

  作用于局部的药物主要是一些鼻减充血剂,一般分为2大类,一是拟交感胺类,可产生迅速的缩血管作用,如麻黄素、伪麻黄素、新福林等;二是咪唑类,有强烈而持久的收缩血管作用,如羟间唑啉、萘唑啉(鼻眼净)等。鼻减充血剂导致药物性鼻炎的机制尚不明确,通常认为鼻减充血剂通过刺激鼻黏膜上的α受体,促使鼻黏膜收缩,但当这种收缩血管作用消失后,会出现血管反跳性扩张和水肿。长期应用鼻减充血剂来缓解鼻塞症状时,鼻黏膜和鼻甲水肿会出现持续加重,原来的鼻塞症状也会相应加重,促使患者增加用药的剂量和次数,造成恶性循环。

  此外,服用利血平等降血压药、新斯的明等抗胆碱酯酶药物、部分女性避孕药也可引起药物性鼻炎。也有临床观察分析认为,长期口服一些药物,如阿普唑仑、阿司匹林、布洛芬等,也能引起药物性鼻炎。

  药物性鼻炎的主要特征为鼻塞,不包含流涕、喷嚏等。体征为鼻黏膜红肿、增厚、失去弹性、对减充血剂不再敏感。组织病理学变化主要包括鼻黏膜纤毛缺失、鳞状上皮化生、上皮水肿、上皮细胞裸露、杯状细胞增生以及炎性细胞浸润等,目前尚缺乏统一的诊断标准。

  治疗药物性鼻炎,首先是对引起药物性鼻炎的药物进行停药处理。但是突然停用鼻减充血剂可能会造成更严重的肿胀、充血,建议使用鼻用色甘酸钠、镇静安眠药、盐水喷鼻、鼻用糖皮质激素等缓解此症状。如果单用鼻用糖皮质激素无效,可联合应用鼻用抗组胺药。对于长期使用抗高血压药物导致的药物性鼻炎则很难恢复,应该尽早在医生指导下换药。其他长期服用导致药物性鼻炎的药物,也应在医生指导下及时停药并更换药物。

  如果停用药物,药物性鼻炎症状依然未见缓解,应在医生指导下积极采取药物治疗。

  (1)可采用口服泼尼松片,15mg(毫克),每天3次,连服5天,可逐渐减轻鼻部充血。

  (2)口服抗组胺药和/或下鼻甲激素注射,口服三磷酸腺苷和肥大细胞稳定剂,这种治疗要求维持3~6个月。

  (3)有临床研究发现,糠酸莫米松鼻喷剂能有效治疗药物性鼻炎。

  (4)一些中草药及中成药治疗药物性鼻炎也有不错的效果。

  其他非药物治疗,如手术治疗、微波热凝等疗法在此就不赘述。值得提醒的是,短期内反复使用鼻减充血剂可导致药物性鼻炎复发。

  总之,同其他导致鼻塞症状的常见疾病相比,药物性鼻炎的治疗是比较困难的。但它是可以预防的,预防的第一步重在提高患者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认识,避免药物滥用。因此,医务工作者要积极宣传引起鼻塞的常见疾病的可治愈性,勿随意向患者推荐长期使用鼻用减充血剂,告诉患者鼻用减充血剂的作用机理和药物性鼻炎的危害性。作为患者,多注意日常生活管理,能更好的防治药物性鼻炎。如保持生活环境湿度适宜、定期冲洗鼻腔、注意休息等。

本文来自《家庭医药》

©2011-2021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