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家庭医药》

《家庭医药》

开博时间:2016-11-21 21:26:00

独创药理学家和名医办刊新模式,荟萃医学名家,集纳药理精华,指导家庭如何对症选药,科学用药;告诉读者什么情况下可以自我诊治,如何诊治;什么情况下必须就医,如何在家中配合医生治疗。普及生理、心理、生育及性保健知识,讲述与身心健康有关的感人故事。

文章数
分享到:

不可小觑的滑膜炎

2021-07-16 14:25:00

  我们身体里有206块骨头,相互之间构成3类关节:一是不动关节,比如颅骨骨缝之间;二是微动关节,就是有少许的活动,比如耻骨联合;三是可动关节,也称滑膜关节,是指脊柱和四肢可以随意运动的关节。

  滑膜关节依其部位功能不同而形态各异,活动方式也差别较大,但其基本结构都很相似。它们都是由相互连接的骨骼端、关节软骨、关节囊及滑膜构成。关节的每个组成部分都很重要,不可或缺,任何一部分受损都会影响到整个关节的完整性、稳定性和灵活性。但还是有一部分显得格外特殊,那就是关节软骨。其他部位损伤如骨折、脱位、韧带扭伤撕裂、关节囊损伤、半月板撕裂等,都称为损伤,并且医生会通过各种手段,或保守或手术修复这些受伤的部位,目的只有一个,恢复关节的完整性和稳定性,避免软骨损伤。因为关节软骨一旦受损到难以康复的程度,就意味着退行性关节炎的肇始,也意味着你不能再像以前那样随心所欲的使用自己的身体。

  关节软骨内还有软骨细胞。通常,关节软骨受到损伤后软骨细胞会自动修复,它们会合成胶原蛋白和蛋白多糖来补缺修损,保持软骨的健康,但是它们修复的速度非常慢。所以,出现关节损伤后一定要注意休息,给身体足够的时间来修复自己。此外,软骨还有两个特点,一是没有神经支配,二是没有血管。软骨是承受压力最大的地方,每天经受无数次的挤压和摩擦,要是太敏感就根本没法活动。没有血管说明它不太容易损伤,坚韧又大条,完全应付得来。那么,软骨的营养何来呢?就是由滑膜和滑液来提供。

  滑膜可以说是为软骨特别配置的,关节囊连接骨骼端,将其包裹在一起,形成密闭的关节腔。关节囊主要起到连接作用,关节囊外层加厚的部分是韧带,起到限制关节过度活动的作用以维持稳定。滑膜分两层,附着在关节囊(和腱鞘)内表面,外层由胶原纤维和脂肪组成,与关节囊纤维膜相连。内层对着关节腔,与滑液直接接触。内层滑膜由圆形巨噬细胞样滑膜细胞(A型)和成纤维样滑膜细胞(B型)组成,比一张纸还薄。A型细胞通过清除软骨磨损碎片来维持滑液健康,B型细胞合成透明质酸和其他成分投入滑液中。关节囊是封闭结构,滑液被密封在关节腔内,避免在运动中受到挤压导致滑液的流失,失去营养和润滑的作用。滑膜控制着关节腔内滑液的量,滑液量通常很少,即使是最大的关节——膝关节,拥有最多的滑膜,滑液量也不到2毫升,就是打针时一个小安瓿的量,大概40滴水左右,这样使关节处于轻微的负压吸力之下才会稳定。

  在关节所处的任何一个位置,不管是伸直还是屈曲,大部分软骨都和滑膜紧贴在一起,并能从接触的滑膜直接获取营养,只有接触不到滑膜的软骨才会通过滑液间接获得营养。

  5因素诱发滑膜炎

  滑膜炎指滑膜出现炎性反应,表现为关节疼痛,活动时加重,关节因积液而肿胀。很多疾病都可能伴发滑膜炎的发生,像骨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外伤等。

  骨性关节炎 这类患者的关节软骨本身磨损已经非常严重,表面出现皲裂、溃疡或剥脱。如果活动过量,超过关节能够承受的压力,关节软骨的碎屑就会大量产生并掉到关节腔内。但骨性关节炎不是不能活动,而是不能承受过度的活动。比如行走可以,但是跑跳不行;爬一两层楼尚可,但爬山不行。

  滑膜发炎后,滑膜细胞增殖,滑膜过度增厚,关节腔内充满炎性细胞、过多的滑液和纤维化的胶原组织,这些都限制了关节的正常功能。滑膜成纤维样细胞(B型)生产质量明显下降,透明质酸变少,对软骨表面的润滑作用也变差。滑膜细胞在炎症细胞侵入的刺激下,会产生清除软骨碎屑的酶(蛋白酶),这种酶不管是碎屑还是健康的软骨,一律见着就消灭,这又会导致碎屑增多,反过来进一步刺激滑膜。骨性关节炎伴发的滑膜炎虽然关节退变是因,活动过量也是因,滑膜炎是果,但滑膜炎反过来也会损伤软骨,形成恶性循环。所以,要认真对待,及时治疗。

  外 伤 像骨折、脱位、扭伤、关节囊撕裂等还可能引起关节内出血。必要时要用针头将带血的滑液抽出,一是减轻肿胀,二是避免血细胞引起关节粘连。

  类风湿性关节炎 这是一种免疫性疾病,人体自身的免疫细胞攻击自身关节的滑膜,引起外周关节持续性滑膜炎。这种滑膜炎症状比较重,持续时间长,呈对称性,就是双侧都会出现,只是时间上可能有早晚。病因不明,一般没有外伤或过度活动病史。女性多见,是男性的3倍,多见于30~50岁人群。持续的滑膜炎会导致软骨破坏和骨质的侵蚀,最终关节僵直、变形,丧失功能。

  痛 风 也会引起急性滑膜炎。一般患者有高尿酸血症,尿酸结晶石骤然增加,刺激滑膜诱发急性炎症。常于夜里发作,出现剧烈的关节疼痛和肿胀,关节迅速红、肿、热、痛,最常见第一跖趾关节(大脚趾)、足跗骨关节、踝关节和膝关节。发作原因常为饮食过饱、外伤、手术、饮酒过量、降尿酸治疗等。对症用药1~2天就明显减轻,3~10天自行消退缓解。多次急性单关节发作后,部分患者出现慢性非对称性滑膜炎。

  假性痛风 即焦磷酸钙沉积性关节炎,也可引起急性滑膜炎。此病多见于老年人,65~75岁发病率10%~15%,85岁以上30%~60%。发病机制不详,大多数患者无症状,可能是老化的软骨机化,有利于形成结晶石。急性发作时与痛风非常相似,引起急性滑膜炎。关节侵蚀以膝关节最常见,其他可能累及腕、肩、踝、肘、手等。未经治疗可持续数天至1个月,关节穿刺,服用消炎止痛药、秋水仙碱和关节内注射糖皮质激素,可在10天内缓解。需注意的是,痛风和假性痛风都需要抽取关节液检查才能确诊。

  骨关节炎患者多伴发滑膜炎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伴发滑膜炎是最常见的,一般分为急性和慢性。

  急性滑膜炎指2周内出现的关节肿胀、疼痛、活动时加重伴活动受限,大多数为单关节发作。多因行走、站立时间过长,短时间内活动过量,超过膝关节的负荷能力,滑膜受到机械物理性刺激导致关节肿痛。大多数经休息及药物治疗可在2~4周内缓解。

  慢性滑膜炎指超过3个月的关节持续肿胀疼痛。多为重度骨关节炎或急性滑膜炎期不注意休息,治疗不及时或不得当,滑膜增厚、变性。

  滑膜炎发作常常被低估,临床体检除了观察外形变化,对比健侧关节等,还要在关节极度屈曲时看松弛的关节处有没有肿胀。做关节牵拉、内外翻等试验可以了解关节囊痛觉神经是否致敏,浮髌试验可以了解肿胀的程度。但如果肿胀得不是特别严重,体检未必能够观察到。

  国外通过核磁共振检查发现,被诊断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患者60%有滑膜炎,66%有关节积液。如果再做增强核磁,中到重度的骨关节炎患者95%有不同程度的滑膜炎,并且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呈比例。所以,很多急性或慢性的骨关节炎患者可能存在滑膜炎,只是体检没有发现而已。现在B超检查既方便又快捷,如果怀疑滑膜炎可以选择,比体格检查要精确。

  5招缓解急性滑膜炎

  膝骨关节炎伴急性滑膜炎意味着关节活动使用过度,超过了关节本身能承受的限度,休息是最关键的,让身体有时间来修整自己。

  休息:抬高患肢,避免不必要的站立和行走。急性肿胀期伴发红肿热痛,暂时避免热敷,可以适度冷敷。

  贴敷消炎镇痛外用药:现在有几种国外引进的消炎镇痛药的外贴剂,像氟比洛芬凝胶和洛索洛芬贴剂,效果都不错,没有气味,较少引发过敏。中药的外贴剂都偏热性,暂时先不用。

  口服消炎镇痛药: 消 炎止痛药可以快速减轻炎症,起到消肿止痛的作用。虽然有学者认为消炎止痛药能快速缓解症状,但可能会延长病程,毕竟炎性因子是为损伤聚集而来的。但滑膜炎持续时间过长,对滑膜和软骨都可能造成损害,并且患者也比较痛苦,所以快速消炎还是比较重要。

  戴弹力护膝,或弹力绷带加压包扎:给关节一定压力可以促进消肿并增加关节的稳定性。

  踝泵练习:患侧腿伸直,做踝关节跖屈和背伸活动,要用力,但不伤到膝关节。踝泵可以促进下肢循环和淋巴液的回流,起到消肿的作用。

  此外,严重肿胀者可行关节滑液抽吸,疼痛严重者可同时关节内注射糖皮质激素。中医认为膝骨关节炎属于“痹症”。膝关节为筋和骨汇聚的地方,具有“骨多肉少,筋多脉少,皮薄脂少”的特性,如果不注意保护,很容易受到风寒的侵袭。肝主筋、肾主骨,随着人的衰老,肝肾不足,筋骨失养,风寒湿邪乘虚而入,痹阻关节以致气血淤滞,阳气不通,关节失去温煦濡润而疼痛伴活动不利。治疗当以温阳散寒、祛风除湿、活血通痹。

  滑膜炎为寒湿痹阻关节致气滞血淤、筋脉不通,遇劳及外伤而加重,湿盛则肿,血淤则痛。湿邪淤血聚而化热致关节肿痛。治当以清热利湿、活血通络。中成药滑膜炎颗粒对于消肿也是不错的选择。

  慢性滑膜炎,治疗有区别

  慢性滑膜炎就不能像急性期那样严格控制活动了,否则会引起整个身体的机能出问题,像心肺功能、身体的协调性、灵活性及稳定性。建议参考以下方法——

  1.适度控制站立、行走的时间及距离,避免劳累。

  2.做膝关节功能锻炼(肌肉力量及关节活动度)。

  3.进行物理治疗,比如热敷、推拿按摩、针灸。

  4.局部药物贴敷(中药或消炎镇痛外用药)。

  5.根据症状及患者具体情况,间断服用消炎镇痛药。骨性关节炎患者大多为老年人,本身就存在各种问题。消炎止痛药可能引起胃肠道溃疡或出血,所以要谨慎使用。可适当选用中药来补益肝肾、健脾利湿、祛风除痹、活血通络。

  6.间断佩戴护膝,注意关节保暖,避免膝关节负重较大的姿势或动作。持续严重的慢性滑膜炎,可手术切除增厚变性的滑膜组织或进行人工关节置换。

本文来自《家庭医药》

©2011-2021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