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家庭医药》

《家庭医药》

开博时间:2016-11-21 21:26:00

独创药理学家和名医办刊新模式,荟萃医学名家,集纳药理精华,指导家庭如何对症选药,科学用药;告诉读者什么情况下可以自我诊治,如何诊治;什么情况下必须就医,如何在家中配合医生治疗。普及生理、心理、生育及性保健知识,讲述与身心健康有关的感人故事。

文章数
分享到:

吃炭火锅要警惕这个隐形杀手

2021-09-30 17:39:00

  冬日闲暇之余,还有什么比来顿热乎乎的火锅更让人愉悦的呢?约上三五好友和至爱亲朋,大家围在一起吃火锅,不仅可以暖身驱寒饱腹,还能在谈笑间增加感情。而且吃火锅一次能摄入多种食材,准备和烹饪的过程却相对简单。因此,火锅自一千多年前在我国出现就深受大家喜爱。

  但是,吃火锅的健康风险也屡屡被提示,如火锅汤里嘌呤含量高可能导致痛风,吃得过烫、过辣可能导致消化系统问题,等等。其实,还有一个火锅导致的隐形杀手,经常被大家忽略,这个杀手和某种吃火锅的方式有关——使用炭火锅产生的一氧化碳。

  一氧化碳中毒可致死亡

  一氧化碳俗称煤气,它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是含碳物质不完全燃烧产生的(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中毒也被俗称为煤气中毒,是最常见的非职业性中毒。由于一氧化碳结合血红蛋白的能力比氧大200~300倍,形成的碳氧血红蛋白解离速度又比氧和血红蛋白(氧与血红蛋白结合而成)慢3600倍,导致血红蛋白不能与氧结合,从而引起缺氧。

  一氧化碳中毒可以出现头痛、呕吐、无力、意识不清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死亡。其实不仅是吃炭火锅,日常生活中容易产生一氧化碳的情形还有很多,如使用煤炉、炭盆取暖不开窗,使用燃气做饭、炭火烧烤,用非强排燃气热水器洗澡,车辆发动机长时间运转或发动机怠速空转状态下长时间开着空调等。总之,只要是含碳的物质在通风不好的环境下不完全燃烧,就会产生一氧化碳,达到一定浓度会导致一氧化碳中毒。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地区都进行了煤改电,取暖导致的一氧化碳中毒有所减少,而炭火锅、烧烤等原因导致的一氧化碳中毒却越来越多。有人会说,既然这样我们不吃炭火锅了,就用电的。但确实很多人对炭火锅情有独钟,认为只有炭火锅才正宗,很多老字号也都是炭火锅。那么,怎样才能既享受美食又尽可能减少炭火锅产生的一氧化碳呢?

  上周我有个患者在包间与朋友聚会,他们本来火锅吃得好好的,可服务员不知怎么想的,进来把排风扇关了。结果一小时后,他们纷纷出现头痛、恶心等症状,集体到医院就诊了。从这个例子已经可以发现:预防炭火锅导致的一氧化碳中毒,最重要的就是勤通风。

  ·如果是在家里吃火锅,一定要注意开窗通风。

  ·在饭店包间内,如果有排风扇一定要打开。若包间内没有排风扇,一定要定期开门通风。饭店服务员应及时提醒、进行通风。

  ·避免长时间使用炭火锅。

  ·使用合格的炭。

  2招有效救治中毒患者

  在使用燃气、燃煤、燃炭等含碳物质的环境中,如果出现头痛、恶心、无力,甚至意识不清,要想到一氧化碳中毒的可能。

  炭火锅导致一氧化碳中毒早期经常被忽略,部分原因是由于大家经常是边涮边吃边喝酒。刚开始出现头痛恶心等症状的时候,好多人都以为是酒精导致的,直到发觉那些没有喝酒的人也出现了症状,才意识到可能是一氧化碳中毒了。那么,出现一氧化碳中毒后我们该怎么办?

  ·对于出现头晕、头疼、呕吐等较轻症状的患者,要尽快开窗通风,离开有毒的环境,在室外时要注意保暖,根据病情选择吸氧方式。

  ·对中度中毒及昏迷的重症患者,要及时搬离中毒环境,在注意保暖的同时,一定要把他们送到有高压氧舱,且有一定综合救治能力的医院抢救。

  需提醒的是,采取灌醋、用橘子皮等方法解毒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预防一氧化碳中毒8常识

  1.使用煤火炉的家庭,常开门窗,使室内空气流通。

  2.煤炉要装好烟囱,炉具应从正规渠道购买,烟囱连接处最好使用胶布封闭,并保持烟囱结构严密和通风良好,防止漏烟、倒烟,并且保持其畅通;最好每两个月清扫一下烟囱,防止烟囱中积攒的煤灰堵塞烟道。

  3.烟囱出口处最好装一个带弯道的出口,使其开口向下,避免刮风时一氧化碳倒灌入室内。没有装烟囱的煤火炉、炭盆等不要放在室内使用。

  4.燃气热水器不能安装在浴室内,使用强排燃气热水器要注意室内通风。

  5.不要躺在车门车窗紧闭、开着空调的汽车内睡觉;长途行车过程中,要定期开窗通风。

  此外,还可安装一氧化碳报警器等。总之,只要做好预防措施,就能平安享受美食。

本文来自《家庭医药》

©2011-2021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775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